安徽切换
新闻
新芜经济开发区巧做土地文章 加快转型发展
2013
03/08
19:02

新芜经济开发区内的标准化厂房

一幢幢4、5层高的青灰色建筑整齐林立,如果不是走近后听到楼内传来的机器轰鸣声,很难想到这里是一个个生产车间。在新芜经济开发区,像这样由政府统一规划、投资建设的标准化厂房共56万平方米,其中建成并投入使用的36万平方米,已集聚26家中小企业“拎包”入驻。

兴建标准化厂房服务中小企业,“腾笼换鸟”盘活资源帮助大项目落地,新芜经济开发区巧做“土地文章”效益显著,成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助推器。

巨科电气是已经入驻标准化厂房的“租客”之一,位于2楼的车间内正在加工一卷卷0.5mm铜丝,3楼则是职工就餐和行政办公区。“我们对投资亿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再供地。但是许多像巨科电气这样的中小企业,都是为开发区内的龙头企业配套,是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组成。既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又要推进产业集聚,兴建标准化厂房是一个有效方法。”新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守前告诉记者,建好后的厂房或租或售,每平方米租金仅7元/月、出售价1000多元,主要提供给机械装备、电子电器等主导产业的中小企业,周围统一建设公交站点、三产服务区等公共配套,有效降低企业入园成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边是标准化厂房平地而起,向空间要“空间”;一边是加快“腾笼换鸟”和企业重组,回收盘活土地资源。近年来,新芜经济开发区加大土地清理力度,对经营效益不佳、未达到合同上约定的建设进度、投资、税收等要求的项目进行“腾笼换鸟”,去年一年就回收土地资源1500亩,盘活企业32家。“我们已经走过最初‘拣到篮里就是菜’粗放式发展阶段,进入招大引强、创新引领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有限的土地资源,要向符合产业导向、投资规模大、效益显著的优质项目倾斜。”开发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省级开发区规定投资强度不得低于100万元/亩,新芜经济开发区已超过300万元/亩。

精算“土地账”的背后,是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的必然要求。经历10余年的创新发展,新芜经济开发区已初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支柱产业,是皖江城市带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2012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73.45亿元,同比增长38.64%;累计投产企业达383家,在建企业167家,以德力西电气、飞科电器、林安物流园、陀曼精机为代表的一批大项目成功落地。继去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为全省县域第一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新芜经济开发区正积极申报国家级开发区。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