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切换
新闻
优秀环境规划候选案例:安徽省濉溪经济开发区
2013
04/02
09:44

安徽省濉溪经济开发区成立于一九九三年,一九九八年九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开发区位于濉溪新城西侧,已建成面积9平方公里,并基本实现道路、供水、排水(雨、污分流)、供电、闭路电视、通讯和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

濉溪经济开发区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区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突出抓招商”这一工作思路,大力弘扬“说到做到,勇争一流”的开发区精神。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纺织服装、铝制品、精细化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为濉溪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回顾开发区在环境和发展领域所做的工作

为打造现代文明生态工业园区,开发区管委会对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视,强调环保基础设施与开发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营、控制污染。

开发区环境规划可以概括为一带、三轴、三心、四片、五河、六廊、八点。

一带:王引河生态景观带。

三轴:将白杨路、海棠路布置成景观大道;红线宽度为60m,将控制建筑后退道路红线15m布置道路两侧绿化,道路中心绿化宽度为2m,主要以草坪和低矮花卉灌木为主,形成区域景观形象展示大道。

将国槐路设计成商业景观大道,红线宽度45米。

三心:三个主要景观节点,分别位于白杨路东端行政办公区和商业中心区(建筑景观节点,展现开发区形象)、王引河两岸的滨河公园、白杨路西段与香樟大道交叉处的次中心(建筑高度相对较高,作为主要道路的对景,也是工业园景观制高点和控制点,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式采用现代风格,体现开发区的气质,该建筑同时作为本区域的标志性建筑)。

四片:按照工业园、居住区、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区的不同的用地功能进行不同的景观设计,体现不同景观特色,形成四个景观风貌片。

五河:沿新濉河、巴河、王引河、中心沟、濉临河形成自然景观区。

六线:以穿过开发区的六条高压线为基础设置的六条高压走廊景观带。景观风貌区通过景观轴线及景观廊道相连接,结合景观节点,将自然与人工景观良好结合,共同构成工业区整体的景观系统,形成网络完整、多层次的景观,方便人们共享。

八点:在工业区中心、居住区中心、王引河沿线设置了8个次要景观节点,主要以绿地、广场为主,形成开敞空间形态,布置景观小品设施,作为局部地段的中心景观。绿地系统由公共绿地、防护绿地、街坊绿地、滨水绿地构成。道路绿地、滨水绿地、高压走廊绿化将公共绿地、街头绿地、街坊绿地不露声色的随机串联在一起,使得绿地悄悄溶解在各个功能空间中。

二、展望“十二五”城市规划前景

中央做出“中部崛起”战略决策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把安徽定位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明确了实施东向战略,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开发区加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期,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皖发〔2010〕16号),首次把濉溪县纳入重点扶持发展的皖北三市七县之列。

作为中部省份,安徽是与沿海纺织业发达的江、浙、沪包括山东和福建最毗邻的省份,是产业转移通道的必经之路,将优先承接长三角的纺织产业转移,地缘优势明显,区位优先承接产业转移将给淮北纺织业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开发区要充分发挥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积极实施东向战略,实行“远交”、“近接”,实现与东部地区的无缝对接,全面融入“长三角”,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的合作,全力打造大开放的格局。应该依托煤电能源优势,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主动迎接其经济辐射。依托徐州、连云港,充分利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合作打造和发展中部出海通道,发挥距离出海港口最近的优势,打通对外贸易的直接出口通道。

濉溪是农业大县,具有纺织工业、农业资源、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东向发展战略对濉溪经济开发区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仍继续坚持发展生产与保护生态有机结合,创造人与自然相融共生、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1、注重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园区建设

把循环经济理念纳入园区规划和建设中,努力建设以核心资源与核心产业为主导链,以企业间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为纽带,形成内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的企业间相互依附的生态工业园区。在招商引资上,注重围绕主导产业链开展绿色招商;在园区建设上,注重各种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

2、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示范型企业

把生态企业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引导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加快技改步伐,改进生产流程和工艺,使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同时,积极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物质循环流动生产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废物的减量化和再利用。一要严把项目审批关。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项目,无论投资多少,一律拒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为全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把好入口关。二要培育清洁生产企业。积极引导部分企业围绕循环经济上项目,通过加强环保技术改造,降低排污量,达到控制标准,创造良好的环保效益和显著经济效益。促进工业企业实现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小循环。三要积极推行ISO14001等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延伸产业链条,建设聚合生态型园区

围绕几个核心企业发展产业集群,加强区内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配套,延长产业链,努力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科学规划开发区内企业布局,推进生态化步伐。认真研究区内物流,统筹规划,鼓励区内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进行集中处理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集中供热,实现企业无烟化生产。对生产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定期清污,实现污水零排放。积极创建示范生态产业链,进行多个企业间的链接和组合,通过企业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有机结合利用,促进单体企业的互补互动、共生共利,建立起相互关连、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体系。

4、建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导向机制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问关于气候变化的种种话题讨论愈来愈热,特别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由理念转入行动后,“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经济”的概念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有专家断言,低碳经济会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和国际经济秩序的新规制。

减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驻园区。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单纯的末端污染治理模式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投入巨大,难以为继。要真正化解经济增长与环境和资源的矛盾,必须从以下三个关键环节解决问题:从生产源头上通过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量;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在产品经过消费完成它的使用价值变成废弃物后,不是简单抛弃,而是经过处理后变成再生资源回到生产的源头上。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使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变成现实。

“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将通过税收、金融、价格和财政等经济政策推动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奖励、资金补助、优惠贷款等鼓励措施,引导、鼓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把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基本要求、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从源头减少资源消耗,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

5、注重资源节约,高效集约节约利用土地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要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完善区域社会配套,增强土地承载力,提升土地的整体价值。 对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而未按合同规定时间开发的,采取有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权益保留、土地使用权置换以及依法无偿收回闲置土地使用权等方式进行处理。建立工业企业项目入区评估机制,按照投资密度、产出效益和科技含量对拟入区项目进行分析,鼓励占地少、物耗少、用水少、能耗少、污染少、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入区。通过土地租赁或入股,即以地权换股权等方式运营土地资本,把土地的一次性收入,变成持续性收入,为开发区积累建设资金,确保国有土地的保值增值。积极进行与周边地区合作开发土地的尝试。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