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搞好城镇村的规划和建设上,我们应切实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进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协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也就是说,要实现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实践中,应注意构建“四个体系”,搞好“五项设计”。
“四个体系”包括:一、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涉及三大产业,即生态工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服务业,突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是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对于水系统,要着力解决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要保护好生活饮用水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使用好“中水”;要建好城镇村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对于能源系统,农村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行可再生能源,不仅发展沼气,还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在建造房屋时,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开发地热能;在沿海地方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资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对于交通系统,要抓住机遇,在充分考虑农村整体景观的基础上,搞好道路建设规划,设计好道路的布局网络,力争把农村公路建成生态大道,做到“六个好”,即修好路、栽好树、盖好房、种好田、抓好清洁生产、搞好安全文明卫生。对于建筑系统,新的建筑要大力推行节能省地治污技术,要发展适合农村的新型环保建材;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特色,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三、生态环保体系。在生态建设方面,城镇村绿化要乔、灌、草、花、藤科学搭配,针阔叶混交,对树种结构的选择要做到“五性”:生态性、适地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充分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储备水源和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对农村垃圾和污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进行处理,逐步建立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系统。有条件的地方要实行雨污分流,把处理的污水回收利用。在自然灾害预防方面,城镇村建设选址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村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造成城镇村发展屡受自然灾害困扰。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村;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村要有完备的防洪措施;城镇村建设不要占用河道、河床等。
四、社会事业体系。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
这“四个体系”体现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每一个体系都按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建设,“四个体系”之间又可形成一个整体的循环圈。要让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特别是要努力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
“五项设计”包括:一、规划设计。由于不同的地方在地貌、资源、气候、民俗风情、文化传统以及建筑风格上存在差异,所以在城镇村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根据上述差异,体现不同的风格特色。第二,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第三,要做到“六个结合”、“六个注重”,即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国外经验与民族传统、现有能力水平与改革开放潜能的有机结合,注重历史、注重传统、注重文化、注重特色、注重生态、注重环保。第四,要确定好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不能认为把农民转入城镇,修一些马路,盖一些房子,就是城镇化。一个生态型小城镇必须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否则,小城镇发展起来也可能是有镇无“市”,缺乏生命力。同时小城镇自身各种功能区的建设也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二、环境设计。结合小城镇的规模、产业结构和布局,构建和优化小城镇的生态环境系统,包括林业、农业、水利等方面的建设,以提高小城镇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保障和促进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住区设计。应用生态建筑原理对住区进行科学的生态规划设计,形成由生态型建筑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人工生态环境。农村住房的设计不能照搬城市住房设计的思路,应力争做到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有特色、有味道,再过几十年也不落后;与农村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做到舒适、美观、卫生、隔热、保温、通风,不浪费空间,不浪费土地,有条件的地方还要考虑发展生态庭院经济。
四、产业设计。产业设计要注意把握好几点:一要有利于实现生产发展的要求;二要充分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人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及深加工,发展生态旅游;三要主动与邻近城市企业合作,发展配套产品和服务;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接受或创办新型的、环境友好的、效益高的产业。
五、景观设计。生态型小城镇的景观设计要与生态型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同时设计,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各搞各的。要把观赏价值与充分发挥生态功能效益结合起来,要与农村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
(作者系安徽省科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