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设立之初的0.5平方公里起步区,到今天的121.68平方公里;从最初鸡犬相闻的农田荒野,到今天常住和就业人口超过20万。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三大支柱产业对芜湖市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一度高达81%之多,这里成为城市快速发展的巨大引擎。
“这是奇瑞汽车、这是美的电器、这是海螺型材……”在芜湖这座枕江而眠的城市的北端,是占地22平方公里的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着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银湖路、凤鸣湖路,一路上世界500强企业的厂房不断闯入眼帘,众多的国内大型企业物流繁忙、可谓气度不凡。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第一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迄今为止我国中部地区非省会城市唯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集出口加工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外贸码头六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于一体。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千亿元。
芜湖经济开发区一角鸟瞰图
从红地毯到绿地毯
“承诺给企业的事儿想方设法也得办好,就是吃亏也得干!”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季学敏说,提供给企业的不仅是“保姆式”服务,还有“四两拨千斤”的政策支持、资源倾斜,以及各种助推企业加快发展的“真金白银”。为服务企业,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还专门成立了大管家——“综合服务局”。
“红地毯招商,绿地毯服务”“企业围墙内的事自己管,围墙外的事交给政府办”等字眼在我们的采访中不时听到。季学敏说,开发区管委会班子成员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召开企业座谈会,对大企业实行“一企一策”,协调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对于项目推进建设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常常跟踪服务,采取“倒排时间表”的办法,要求相关责任部门限期办结。
“在对十几个城市进行考察后,最终选择把项目落户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看中的就是芜湖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快速到位的服务”。人本集团落户开发区后,现拥有芜湖人本轴承有限公司、芜湖双喜轴承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为了引导企业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管委会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自主创新专项资金补贴项目,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围绕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带动企业加大投入,实现相关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管委会除了搭建银企政对接平台外,还助力企业积极开拓融资新渠道。
“经开区不仅将有林立的标准化厂房,还要有现代化社区、医院、商贸和学校,是功能日渐完善的城市组团,让产业工人告别早晚在不同组团之间迁徙的‘候鸟式’生活。”
采访中,记者在位于经开区的宜居蓝鲸湾项目工地看到,一批40平方米左右的公租房已进入工程装修阶段。公租房设计出单人间、夫妻房、多人间等不同格局,厨卫家具配套完备,可以满足租户的多元化需求。目前,全区已建安置房119.5万平方米、公租房25.8万平方米。
从“工厂”到“绿肺”
站在开发区管委会办公楼里,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银湖、凤鸣湖水面微波粼粼,周围绿树掩映,湖畔碧草青青,这里的感觉哪像是在工业区啊,宛若在一幅山水画图中游弋。环绕银湖、凤鸣湖这9平方公里的水面,龙山公园、凤鸣湖环湖公园、生态岛、自然湖滨走廊、公园景观居住区、 水湾娱乐村等一大批开放式景观工程相继展露芳容,诉说着开发区不仅是繁荣的经济区,更是休闲娱乐乃至家居的“天堂”。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其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越的政策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了300多家企业(其中近200家工业企业)在区内投资兴业,其中24家世界500强企业、多家国内上市公司等大批跨国公司、知名大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新型建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三大支柱产业群,生物药业、信息软件等新经济产业得到蓬勃发展,撑起芜湖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
“不少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选择开发区,不是因为经开区有多少发展优势,而是因为这里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适合国际性大公司发展。”开发区管委会投资服务中心主任张春明说,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一个地方,除了考查那里的投资环境及区位优势外,更注重取土化验,了解那里的环境竞争力。从招商引资、招商选资到环境选资的变化,折射着开发区对可持续发展的不断认识和进步。
或许你难以想象,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境内美丽的银湖的水质曾经被列入劣5类。为了改善开发区银湖的水质条件,开发区管委会委托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了两湖补水方案,投入800万元对银湖进行清淤重新蓄水后的银湖水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清淤效果得到老百姓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城在水边,街在绿中,人在景中”,经开区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使这里看起来不是“大工厂”,而成了城市的“绿肺”和风景区。
从“制造”到“智造”
“经过20年的产业积累,经开区已从规模式增长进入内涵式增长阶段。我们不再只盯着项目规模,而是瞄准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的优质项目。”张春明说,他们通过创新体系建设,一方面加快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找到它们与新兴产业的融合点,使其衍生成为新优势产业;一方面聚焦发展光伏光电、生物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落户经开区的项目都经过认真挑选,不仅要符合我们的产业定位,还要是同行业中的领军企业,这样落户芜湖就可以发挥较大的带动性。”季学敏介绍说, 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产业前景广阔。它们的加速聚集,使经开区能够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端化发展。
事实上,芜湖经开区一直把招商转型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性工作,坚持科学招商、挑商选资,狠抓项目对接和落实,大力引进有投资实力、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
在季学敏看来,加快转型升级,并不是完全撇开传统优势产业“另起炉灶”,而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优势产业内涵提升和新兴产业重点培育的有机结合。
如何让这一过程更科学更顺畅?季学敏告诉记者,经开区选择了“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跨越式发展路径,着力引进具有产业带动性的核心项目、战略性项目和龙头项目,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配套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的集聚化、体系化。
在经开区内长信科技的生产线上,记者看到,一块块切割磨边后的玻璃基板,被机器人稳稳地送上生产线,经过清洗、镀膜等一系列工艺后,升值为每块“身价”300元的触控玻璃。这些玻璃经过下游厂家的模组制造,最终进入终端厂家,应用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上。
在经开区,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从“制造”向“智造”的升级转变。
2012年,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再次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十个创新型园区之一,专利申请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量在全省均排名第一;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0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81.7%,同比增长13.9%。引导企业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使经开区逐渐成为创新要素活跃的热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省经济研究院发布的《安徽省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报告(2012年)》排名中,经开区在全省15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位居榜首。(记者 杨文刚 孟龙)
来源:亳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