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骑自行车,两脚使劲踩,每小时只能跑约10公里;如果换个出行平台,比如乘飞机,每小时轻轻松松就能飞数百公里。这就是平台的力量!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创新平台是凝聚“冲天”之力的强大引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高度重视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扎实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建设,为高质量发展积聚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大国重器,前沿创新增添“新利剑”
4月1日,位于中科大的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召开“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工程”中期评估会。未来,这一世界最先进的衍射极限储存环光源有望在合肥高新区落户。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介绍,正在规划建设的合肥先进光源,是世界上位于中低能区、具有最高亮度和唯一全辐射谱段空间相干性的新型第四代光源,其储存环周长将达到500米~700米,可同时容纳60个至70个实验线站,将为量子信息与量子材料、能源与环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物质与生命交叉等领域前沿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大科学装置被誉为“国之重器”,是开拓前沿创新的“利剑”,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省就开始布局建设“合肥光源”大科学装置。 1978年,中科大获准筹建中国第一台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光源”。1989年4月,“合肥光源”发出第一束“神奇之光”。如今,这个以同步辐射应用和同步辐射光源研究为主的大科学装置,为科技人员照亮了未知的微观世界,在多个领域催生了一系列世界级原始创新成果。目前,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均已出台第四代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光源发展计划,科技和产业发展迫切要求建设更为先进的同步辐射光源——合肥先进光源。 “我们努力打造一个世界一流的先进光源装置集群,通过攻克一系列核心技术,催生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 ”陆亚林表示。
“人造太阳”装置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世界纪录;稳态强磁场装置产生42.9T稳态磁场,正向45T世界纪录冲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先后建成了同步辐射“合肥光源”、“人造太阳”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3个大科学装置,是全国除北京之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如今,随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扬帆启航,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正在合肥规划建设。
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合肥分中心)和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正在建设,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已经启动,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综合集成装置预研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一个占地10平方公里的大装置集群区,正在合肥加速崛起,为前沿创新增添“新利剑”。
精准对接,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
在安徽创新馆,中科大先研院“新型光伏农业系统”,是参观者关注的热门“展品”。该系统利用低成本塑料光学多层膜,将太阳光中适合光合作用的光谱分选出来,用于植物生长,总能量大约只占太阳直射光的10%,其他90%可以用于光伏发电。2015年,该技术曾获得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17年,获得被誉为科技创新“奥斯卡”的美国R&D100大奖;2018年,获得世界可持续能源技术协会年度创新奖。目前,该项目已在安徽阜阳、内蒙古海拉尔草原、湖北省仙桃等地建成多个试验与示范工程。
“新型光伏农业系统”,只是中科大先研院转化的众多成果之一。作为中科院、安徽省、合肥市、中科大四方共建单位,中科大先研院自2012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打造政产学研用多方资源的聚集平台,通过搭建桥梁,直接对接成果、人才、项目、基地、企业,打破原有主体之间的隔阂,带动资源融合,实现优势叠加,推动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转化为变革性技术,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之路。 2018年,中科大先研院首次入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湖泊蓝藻应急技术创新中心等9个创新平台和多家孵化企业的40项科技成果,精彩亮相安徽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展,其中光伏农业和精密传感器等5个项目更是入选展会序厅,展现了该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硬实力”。
合工大智能院、中科院创新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深入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着力搭建新型创新平台,将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汇聚起来,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全省建有新型研发机构20家,超过80%的工业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关系。各类新型研发机构让成果与市场“精准对接”,进一步畅通了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助推一系列“科技之花”在江淮大地上结出“产业之果”。
重大平台,创新发展注入“新动力”
6月30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该项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之一,也是目前在建的全球最大量子信息实验室。项目一期建筑呈H型,二期待建呈ν型,对应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E=hν。中科大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将推动量子信息前沿核心关键技术的解决,打造国际一流的量子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
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作为国家实验室前期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探索机构,中科院量子创新院于2017年7月正式揭牌。近年来,该院孕育出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世界首条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等多项世界领先的量子科技成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建议,尽快实质性启动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建设,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建立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
从新中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到正在创建的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坚持数质并重、优化布局,加快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目前,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陆续扬帆起航,首批10个安徽省实验室和10个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揭牌,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启动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投入运行,全省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家。
重大创新平台的持续“发力”,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5年来,在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下,我省高温超导、量子通信两个项目先后夺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重要压力容器研制夺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智能语音、新型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催生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2018年,我省13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一大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引领经济总量站上3万亿元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