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切换
新闻
安徽天长大力兴修水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2019
12/29
10:22

大通镇大通水库朱营站渠道衬砌工程

从修筑高邮湖大堤到七大河流综合治理,从146座中小水库建设到上万口“当家塘”开挖蓄水,70年来,在一代又一代水利人的不懈努力下,安徽省天长市初步构建起了蓄、引、提、撇、排、降等功能齐全的水利脉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回溯70年的奋斗足迹,天长市一直从全局的战略高度治水兴水,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建设,逐步实现安澜水清,造就了千秋福地的美誉。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天长市大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村水利,努力拓展城市水利,更加注重生态水利,全市水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下雨岸上路难行,洪水来了没收成”,提起曾经的高邮湖,生活在两岸的老一辈居民直摇头。由于淮河95%的洪水都要经过高邮湖,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每逢汛期,高邮湖经常发生洪涝灾害。1953年,根据中央确定的“蓄泄兼筹”治淮方针,高邮湖开始兴建防洪大堤,自此拉开天长市水利建设的序幕。

2010年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大通镇四湖冲片区

施振业出生于1938年,是参与过上世纪50年代治水的天长水利人。在他家中,有一张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照片,从黑白照片上不难看出当时高邮湖防洪的艰难条件。由于缺乏现代化的施工设备,大堤的施工全靠肩挑背扛。尽管条件艰苦,但成千上万的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书写了天长治水的不朽篇章。

回忆起当时的建设场景,时任水利局副局长的施振业说:“印象最深的是高邮湖大堤的沂湖段。沂湖大堤的建设是在最干旱而且最热的时节进行的,当时全县动员,县委、县政府全部搬到大堤办公。工地上每人每天要挑80担土,一担150斤,运距在120米左右。20天时间,硬是把沂湖大堤挑了出来,为高邮湖大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是凭着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干劲,仅一年多的时间,高邮湖大堤就完成了主体工程。到1983年,高邮湖大堤全面建成运行,实现了高邮湖“常遇洪水不成灾”的治理目标。

中型水库除险加固——釜山水库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修建高邮湖大堤的同时,为了确保农业灌溉用水,天长市还开工建设了釜山水库、时湾水库、川桥水库等中型水库。1958年,川桥水库的建设,拉开了天长市水库建设序幕。建设者们克服物资匮乏、技术空白的困难,带着钢钎、铁锤,推着独轮车,咬着牙奋战在各个工地上。1963年,釜山水库建设并投入使用。1964年,时湾水库、川桥水库相继建成。1966年,天长市9座中型水库全部完工。施振业说:“水库建设和高邮湖大堤形成以后,95%的年份都可以得到丰收。”

水利局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

天长市水利局局长朱宏文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水利人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兴水利、除水害,水利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天长市水利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0多亿元,相继建成了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安徽段)、城市防洪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型水库加固工程、白塔河大型泵站改造工程等一批对防洪、除涝具有重大影响的工程。此外,天长市加固了32座小型水库、30条河湖堤防,加固、新建了7座小型水闸,整治了367条河沟,新建、扩挖了6860口塘坝,改造了109座小型泵站、8处灌溉面积1至5万亩的灌区、8处灌区末级渠系、4.5万亩高标准农田。

如今,水利工程建设给天长市农业、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正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