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位于合肥启迪科技城的安徽盟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新一代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的突破,刷新了世界纪录。7月18日,蔚来第5万台整车在合肥先进制造基地量产下线。随着蔚来中国总部的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蔚来在合肥经开区的产业链布局将进一步深化。
当前,合肥经开区正在与华为、安徽启迪共建全国首个5G应用联合创新中心和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平台(“一中心两平台”),与东风汽车合作打造无人驾驶示范项目,目前已引进培育智信汽车等44家5G产业链企业,构建5G产业生态……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布局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包括空港经济示范区、派河综合物流园等在内的合肥“开放高地”内核,同时建设“两湖科创圈”,形成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的“四生”高地,为合肥市“五高地一示范”建设注入了新力量。
工业经济逆势上扬
作为安徽省先进制造业的主引擎,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合肥经开区依然保持着高速运转态势,创新引领发展的新动能依然强劲。
2020年上半年,合肥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刚刚实现“负转正”。“比数据更重要的是经济韧性和活力正在显现。”合肥经开区经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工业经济稳定向好的趋势明显,经济活力快速恢复,新的发展动能正在不断积聚。
合肥经开区的投资引擎也在持续发力。上半年,合肥经开区实现招商引资总量11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0%;工业到位资金8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2.8%;外商直接投资3.13亿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0.1%。招商引资总量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合肥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局长吴文利表示,在大环境不利的情况下,全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抓大项目落地,新签约多个超10亿元和100亿元投资项目。经开区近年来的招商引资一直紧随国家战略,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方面跑出了加速度。
比如,一直被列为重点产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动作频频,整合力度空前。今年4月,蔚来汽车与合肥经开区就蔚来中国总部入驻达成协议;5月,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将通过非公开发行和股份转让两种方式入主国轩高科。紧接着,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10亿欧元,获得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同时增持电动汽车合资企业江淮大众股份至75%。
合肥经开区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位于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的长鑫12英寸存储器晶圆制造基地项目,实现国内首款自主研发DRAM芯片量产。同时,该区引进北方华创、思立微等产业链核心企业20家。据统计,目前约有40多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在合肥经开区集聚,携手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
除了新能源汽车和集成电路,合肥经开区还在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领域多点发力。今年1-5月,合肥经开区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持续收窄,部分指标由负转正。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首次由负转正。
“新高地”渐行渐近
今年6月,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派河国际物流园开始初露真容。
派河国际综合物流园具备1000吨级船舶通行能力,其建设运营意味着合肥将具备高吨级船舶的通航条件。而“铁海联运”“河海联运”等物流通道的开辟,将进一步丰富合肥市制造业企业对外物流通道,优化企业物流结构。“河海联运业务经由派河物流园港区作为起始端,途经巢湖、裕溪口、芜湖港等,最终抵达上海港或宁波舟山港。”合肥海恒国际物流项目经理许海涛说,将极大缩短合肥经开区国际集装箱货运的出海时间。
在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机场客货运正在高速增长。2019年,货邮吞吐量8.71万吨,同比增长24.81%,增速位居全国千万级机场第二位,其中国际货运吞吐量1.74万吨,同比增长167.32%。目前,合肥经开区将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的经验进行复制推广,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对外开放新高地。2020年1-5月,合肥经开区实现进出口总额55.5亿美元,同比增长31.3%,高于全市、全国14.1和39.3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量和增速均位列四个开发区之首。
以明珠广场为核心,翡翠湖、南艳湖为节点,繁华大道和锦绣大道为廊道的“两湖科创圈”,将依托区域内的各类研发机构,联动安大、工大等高校,全方位开展微电子、关键基础材料等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合作。同时,整合清华、哈工大等创新平台,开工建设清华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吸引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打造创新策源承载地,加快形成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四大战新产业集群,形成“实体经济+科技研发+人才集聚”的态势,带动圈内企业发展创新。
合肥经开区建设发展局局长姚峰表示,合肥经开区具备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创新生态、生活生态,提升这四个生态,利用多所高校及科研平台、大型企业等,最终将实现城市化的提升。合肥经开区将以南北协同一体化发展,让产城融合,互惠共进,城市环境更加优越,让全区居民享受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