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省统计局副局长赵金宝、总统计师肖志颖到会,介绍安徽“十三五”时期统计改革发展情况。记者从会上获悉,“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竞争力稳步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竞争力稳步提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占全国比重由2015年的3.5%提高到2019年的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4%,占全国比重由3.7%提高到4.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8.9%,占全国比重由1.2%提高到1.5%。财政收入年均增长9.2%,占全国比重由2.6%提高到3%。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2019年粮食居第4位,肉类居第8位,家用电冰箱、洗衣机均居第1位,空调、彩电均居第2位,微型计算机居第5位,集成电路居第8位。人均生产总值由3.9万元增加到5.8万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77.6%提高到8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8万元增加到2.6万元,相当于全国比例由83.6%提高到86%。
民营经济占比超六成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0:45.5:44.5调整到2019年的7.9:41.3:50.8,实现了 “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
新经济的贡献增大。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15年的17.6%、49.8%、58%提高到2019年的27.8%、72.1%、73.3%。
经济活力不断增强。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两万亿,2019年达22421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60.4%、比2015年提高2.9个百分点。新登记市场主体4年累计突破300万户;净增规模以上企业6778户,到2019年末规模以上企业达4.3万户。
区域发展趋于协调。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8%,比2015年提高5.3个百分点,提升幅度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连续10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由2015年的2.49缩小到2019年的2.44。县域经济年均增速与全省持平,GDP占全省比重稳定在48%左右。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GDP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6936元增加到2019年的37540元,年均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0821元增加到15416元,年均增长9.3%;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55139元增加到79037元,年均增长9.4%。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由22辆增加到35辆,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34.7平方米增加到41.8平方米。
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短板得到弥补。2019年末,全省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人数达860.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达350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机构数从2015年的24853家增加到2019年的26436家;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增加到6.1张,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人数增加到2.44人。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