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切换
新闻
合肥高新区下好“先手棋” 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2021
10/09
15:22
○熠熠生辉的中科大先研院

○熠熠生辉的中科大先研院

○富有科技感的中国声谷大楼

○富有科技感的中国声谷大楼

○一抹亮色的高新区

○一抹亮色的高新区

“连续五年稳居全国高新区前十,实现超常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开启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日,合肥高新区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吕长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说,“十三五”时期,合肥高新区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探索出“企业培育—产业促进—区域崛起”的“三螺旋”内生发展路径,在“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建设中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战新产业成闪亮名片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交出一份亮眼的经济成绩单: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GDP较“十二五”翻一番。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01.3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87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075.6亿元、规上服务业营收49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亿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2.18倍、2.08倍、2.12倍、1.94倍、3.4倍。市场主体达5.5万家,是“十二五”末的3.9倍,自主培育上市企业32家,较“十二五”末增加12家,提升75%。2020年合肥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96%,全市经济首位度显著提升。

“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价值链制高点,成为高新区闪亮名片,令人印象深刻。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十二五”末的50%提升至70%。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围绕以智能经济为代表的“1+4”新经济形态培育,推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网络信息安全、量子信息等产业持续发展壮大。人工智能领域,获批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智能语音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中国声谷”产业规模、企业数量双双破千,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达70%。网络安全领域,获批国家公共安全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安徽网络与信息安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中国安全谷”荣获全国首批“网络安全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集成电路领域,支撑合肥创建全国首家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国家首批集成电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占全市90%。生物医药领域,获批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布局建设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等高端平台。量子信息领域,依托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等战略平台,推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测量领域科研尖端成果实现产业化,培育全国首家量子领域上市公司、量子领域潜在独角兽企业。

创新水平全国一流

稳居国家第一方阵

坚定不移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合肥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十三五”时期,合肥高新区成为我国科技园区发展速度、质量双高增长的典范,2019年高新区火炬综合排名第6位,再次达到历史新高,连续6年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合肥高新区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合肥高新区深耕原始创新,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变革性技术为主线,创新策源能力大幅提升。加速布局重大科研创新平台。合肥高新区围绕“2+8+N+3”体系,重点布局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以及未来网络基础设施、超导核聚变中心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心、离子医学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成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中科院工研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产业化”的转化桥梁,为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际前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通过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壁垒,在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脑科学、精准医疗等前沿领域,合肥高新区涌现出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合肥高新区坚持优化生态,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着力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开通政策通、合创券、双创载体服务等应用,在线便捷高效满足双创企业需求。成立合肥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联盟,引进腾讯、阿里、36氪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孵化载体。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出台全省首个支持和引导基金集聚发展专项政策,设计开发“青创资金”“创新贷”等十余个双创金融产品,搭建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推出“合创汇”双创活动品牌,搭建资本项目路演、创业训练营等交流对接平台。与江浙沪共同签订长三角双创示范基地联盟双创券通用通兑合作协议,促进长三角双创服务一体化发展和资源共享。截至2020年年底,全区建成12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10家国家级孵化器,孵化载体面积总计360万平方米,共集聚股权投资基金200余支,投融资机构100余家,管理资金总规模达2000亿元。

创新结出丰硕成果,合肥高新区科技创新成果从单点离散走向立体系统。量子科技领域,量子号实验卫星、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的关键研发环节完成,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诞生于此。人工智能领域,科大讯飞在语音识别与合成、声纹检测等领域连续15年全球第一,类脑国家工程实验室转化的脑机接口技术在全国实现首例医学应用,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样机问世,华米科技成功研制全球首款融合人工智能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智能芯片。集成电路领域,中电科38所成功研制单核运算性能最强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2号”,全芯智造研制OPC和器件仿真技术填补中国半导体制造空白……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宜居高新迎面而来

“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在不断实现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同步跨越的局面,宜居高新迎面而来。

科技教育事业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持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引导教育优先布局、带动招商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上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实现基础教育事业的“腾飞”。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科学调整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实施教育集团化办学,提升中小学办学品质。据悉,目前新建改建中小学、幼儿园项目共28个,总投资30多亿元,已形成“民办-普惠-公办”的学前教育格局。

2019年以来,合肥高新区与合肥六中合作开办合肥高新创新实验中学,引入中国科大附中举办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全省唯一一所加拿大外籍人员子女国际学校(中加学校)知名度全面提升;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公平教育”也齐头并进……

卫生健康共享民生红利。从第一所社区医院在合肥高新区开诊,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分院、合肥离子医学中心、省国际妇女儿童医学中心等高端医疗资源纷至沓来,“十三五”期间,合肥高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蝶变”。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一直致力于打造多层级、优质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目前,在合肥高新区以三甲大型医疗机构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节点、专科医院及门诊部、诊所为补充的三级诊疗体系,“15分钟”医疗健康服务网络已经初具雏形。

合肥高新区基层医疗服务也在不断提质增效,兴园、长宁、江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永和、杨林社区卫生站相继投入使用。全区引入知名专家团队,设立2个“名医工作室”,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全面落实国家医保惠民政策,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应保尽保”的目标,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参保人数大幅提升,2020年完成参保任务123.88%,创历史缴费人数新高。

文体旅游事业后浪奔涌。过去5年,合肥高新区完成国际人才城等7个城市阅读空间建设工作,以及1个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创建工作。近年来,合肥高新区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大力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着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曾先后两次获“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处处散发着运动魅力的合肥高新区,让越来越多的市民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广场、智慧健身步道等健身场所设施遍布其间,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体育公园1处、各式足球场8处、全民健身苑62处、笼式多功能健身场5处、游泳场馆1个、社区体育俱乐部5处。

加快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构建“自动监测、在线监测、人工监测”多位一体的全域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园区水域水质标准均在Ⅲ类以上,空气质量全市最优。“生态绿肺”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与柏堰湖、王咀湖交相辉映,园区绿化覆盖率已达49.77%。另外,积极倡导全民绿色低碳生活,在低碳行动上做“加法”。合肥高新区重点加强步行、骑行与地铁站、公交站的无缝衔接,高标准高品质建设和改造了一批城市慢行道、慢行设施等,打造“15分钟低碳生活圈”,实现1公里之内步行,3公里之内骑行,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目标。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