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切换
新闻
合肥高新区:扬“科创”之帆 赴“星辰大海”
2022
08/19
10:22

合肥高新区:扬“科创”之帆 赴“星辰大海”

2012年,大蜀山西麓,一栋X造型的建筑承载着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整装待发。十年寒窗磨一剑,今朝出鞘试锋芒,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已成为安徽省、合肥市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实践基地和安徽自主创新的“靓丽名片”。

弹指十年间,除了中科大先研院外,量子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大硅谷等都不约而同地与合肥高新区“邂逅”,演绎着科技创新的故事。

在只占全省千分之一国土面积的创新热土上,合肥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好创新“先手棋”,着力构建创新体系,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合力营造创新创业生态,打造“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丽高新”,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新经济助推财富创造的创新之路。

智飞龙科马新冠疫苗生产流程

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屡次站上C位

日前,安徽省政府印发的《“科大硅谷”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在合肥先期规划建设“一核两园一镇”功能承载区,总占地8.22平方公里,“科大硅谷”将成为全国科技体制创新的标杆。

在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合肥高新区再一次C位出道。因为, “科大硅谷”核心区、 高新园、“讯飞小镇”均位于合肥高新区,共占地7.396平方公里,占“科大硅谷”总面积近九成。

事实上,在科技创新上,合肥高新区已经不是第一次站上C位。

1991年,国务院批准合肥科技工业园等27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高新区正式诞生,成为全省第一个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发展特区”。

正如它的名字:高、新,从诞生那一刻开始,高新区锚定了科技创新的航向,搭建各类科技创新孵化平台,出台配套政策,积极与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对接,吸引科技成果进区孵化……

2004年,合肥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合肥科学城”的构想,并将高新区作为实施主体,建设“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示范区”。

此后,合肥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跑进了“快车道”,各类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尤其是在最近十年,创新创业的热情高涨,科技创新创业提质量、上水平,推动着合肥高新区创新力、竞争力、影响力持续提升。

2012年,合肥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12位。自2014年首次进入前十后,高新区已经连续8年位列全国前十,稳居第一方阵。2018年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园区建设序列。

中国声谷

红色引擎,加速新兴产业集群“硬核实力”

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全球首套“核磁兼容型脑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样机、全球规模最大的基于癌症激酶靶点的高通量细胞筛选库……通常,这些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后都来自同一片土地:高新区。

从一组数据中或许可以窥见高新区的硬核实力。2021年全年完成GDP1252.7亿元,占合肥市的11%;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6家,总数近2000家,占合肥市比例超40%;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86户,占合肥市36%;上市企业33户,占合肥市近50%;拥有新型研发机构54家,占合肥市70%;万人拥有发明专利391.77件,是合肥市的8倍……

“深耕原始创新,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变革性技术为主线,创新策源能力大幅提升。”相关负责人介绍,合肥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高水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区,承接量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高新校区等基础核心科学平台,建设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心、离子医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建成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中科院工研院等重大协同创新平台,搭建了“基础科学-应用技术-产业化”的转化桥梁,为推动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原始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国际前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原始创新如同星星之火,让科技创新呈现“燎原”之势。

在合肥高新区,有一条著名的“量子大道”,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正式贯通,世界首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悟源”、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司南”都诞生于此,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量子只是高新区新兴产业集群中的一个代表,合肥高新区通过强化本地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承接国家战略布局等方式强化产业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了以量子通信、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语音软件、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产值连续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

从200家到近2000家,十年间,合肥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不仅仅实现了“量变”,更为惊人的“质变”也在不断加速。

2021年,全区创新型已集聚新型研发机构16家、新型创新平台30余家,累积建设各类联合研究中心、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中心近100个,转化各类成果2000余项,孵化企业1000余家,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如何让产业发展提档升级?合肥高新区依托人工智能、光伏新能源、量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把党组织建在经济最活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上,通过创新组织设置,服务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推动科技创新、党建创新,有效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涉企部门等资源,以组织联网、阵地联建、人才联育、发展联谋、党群联动、活动联办,推动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展,增强产业抵御风险能力,有效服务产业整体发展。

创新产业园

财政撬动社会资本,科技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当朝阳洒在高新区的路上,开启了很多人忙碌的一天,也点亮了很多初创型科技公司的梦想。

据统计,合肥高新区拥有企业6万多户,新增企业大多为初创型科技企业,它们专业性强、轻资产、高成长,但也拥有不确定性的未来,可能面临极大的风险。

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基本上每个初创型企业的“高科技”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破茧”中期待着“成蝶”,这其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可面对高风险的它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投资总是很难完全信任。

如何打破银企合作的“信任壁垒”?合肥高新区与驻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金融创新合作,财政投入2000万元创建“风险资金池”,与银行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形成以青创资金、创新贷等为代表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

安徽科创中光科技有限公司是行业领先的专业激光雷达仪器生产厂家,2018年下半年,企业产品完成研发正式推向市场,仅半年时间承接各类订单近800万元,青创资金项目第一时间为企业提供了一笔50万元信用贷款,并帮助企业解决900平米的生产经营场地需求。

“幸亏有这笔信用贷款,让企业顺利渡过从产业化的第一阶段,年营业额很快突破1500万元,并很快获得合肥市创新投第一笔天使投资,在国内的大气环境监测市场大展拳脚。”安徽科创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紧密围绕“财富高新”发展目标,不断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大力汇集社会资本,引导金融及类金融机构输血实体经济,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助力科创企业、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

2014年以来,合肥高新区累计投入财政政策资金10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惠及企业超3万家次。

尤其是近两年来,合肥高新区与金融机构合作,陆续推出自贸贷、科大校友贷、抗疫贷等特色金融产品,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资金需求。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20多款政策性金融产品为400多家企业及个人提供贷款支持,额度达5亿多元。不仅如此,高新区还聚集股权投资基金200余支,资金规模突破2600亿元,极大地促进园区企业、产业融资便利化。

特色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基金丛林”覆盖种子、天使、VC、PE、Pre-IPO等企业发展各个阶段,让初创型科技企业不再因为资金问题停步不前,打造高新区发展的新引擎、形成新动力。

数据赋能,为企业需求精准“画像”

2021年,合肥高新区联合省银行业协会启动贷投联动批量对接试点,首创推出科创企业金融服务新模式——贷投批量联动。

高新区从区属国有参控股基金已投资和拟投资的科创企业中挑选优质企业,批量推荐给合作银行,试点银行尽调后完成授信放款工作,政府利用投资收益等建立超额风险补偿资金池弥补风险。

单个企业最高能获得1000万元的贷款支持,贷款期限最长3年,利率不高于1年期LPR加50个BP,且高新区财政给予最高50%贴息……贷投批量联动模式帮助科技成果转化早期企业解决“贷不到、贷的慢”的问题,帮助快速成长期的科创企业解决“贷不足、贷的贵”的问题。

事实上,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升服务效率,高新区一直没有停下过探索和尝试的脚步,用敢为人先的精神,盯准产业发展痛点难点,突出精准性与效益型,着力高新区各产业融合发展。

34款政策产品、市场化产品都在“金融超市”中,通过企业画像、模型共建、信息等,投放各类精细化、特色化、专属化贷款产品,满足不同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目前,“金融超市”已有853家各类企业申请,累计贷款总额42.29亿元。

开发“高新智策”小程序,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企业适用政策条款、估算政策额度实现一键精准推送,同时开展“免审即享”试点,选取部分资质荣誉条款,采取“无感审批、自动兑付”的方式,进一步简化政策兑现流程,足不出户即可享受政策资金“送上门”。

初创型企业与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技术与需求,很多时候,困扰初创型企业的就是一个一个这样的“壁垒”,2018年起,合肥高新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启动城市经济大脑建设,通过数字赋能,打破初创型企业面临的“壁垒”,搭建多方沟通交流的桥梁。

今年,链通高新企业服务平台正式开通,推动高新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对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布人才、技术、金融、产品、产业合作对接需求,实现功能互补,和谐共赢。

依托高新区区域经济大脑,开发科技型企业融资担保模型,将科技企业的评价从还贷能力、营业现状提升为多维度的成长潜力,实现了信用评价、自动审批、实时监控和自动预警等功能。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合肥高新区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实现为企服务一网通达,帮助企业在线获取孵化载体、科技金融、科技中介、市场对接等全生命周期要素服务,洞悉企业和产业未来走势,协助政府精准决策。

搭鹊桥、优服务,“养人”高新引凤来

与资本相比,人才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最具价值、最为稀缺的资源,是提升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杀手锏”,没有人才,一切的科技创新都是“纸上谈兵”。

合肥高新区持续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不唯地域引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原则,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大文章,为世界领先高科技园区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在省内率先开展组团招聘,十三年来累计引进省内外重点高校毕业生8万余人;打造“云聘会”、“硅谷连线”、“海博会”人才活动品牌,搭建线上“鹊桥”破解海外引才供需不对称的问题;打造区域人才项目品牌“江淮硅谷”创新创业团队,构筑人才成长“向阳坡”;赋予关键核心技术企业“人才举荐权”,对现行政策无法支持认定的存量人才、紧缺人才和一线人才予以倾斜……

今日高新,人才济济。全区从业人员总数达45.6万余人,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占比75.6%,拥有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200余人,占合肥市的1/3。

高校毕业生、高层次人才等纷纷把高新区作为就业、创业的首选地,而“养人”的高新区也在不遗余力地为他们提供最舒适便捷的环境。

形成以方兴大道、长宁大道、创新大道、西二环路等七条南北向主干路和长江西路、望江西路、习友路等六条东西向主干路为主的七纵六横路网结构,全区建成道路总里程近278公里。

大力推进名校战略,支持中加国际学校国际化办学,与合肥六中、中科大基础教育集团合作促成彩虹中学、中科大附属中小学、中科大附中高新中学等学校建设,基础教育水平显著提升,形成“7中学+14小学+35幼儿园”的学校布局。

建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坚持“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形成“2所三级甲等医院+5个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服务布局。

最近的十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十年,也是合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十年。

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最好的“试金石”。合肥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规划引领园区发展,提升城市格调品质,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习生 顾任玲 记者 沈娟娟

据《市场星报》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