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切换
新闻
合肥高新区交出完美答卷 “合肥版中关村”已然成型
2022
10/14
15:18

本网讯 科技创新成果涌现,园区几乎每天都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成立;头部颈部企业层出不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302家增加到2000家,上市企业从14家增加到34家;新兴产业枝繁叶茂,“中国声谷·量子中心”享誉全国;现代化科技新城日新月异,形成环王咀湖等多个产城融合城市生活圈……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积极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在全国169家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连续八年稳居前十。如今,合肥高新区已经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核心区、国家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和“科大硅谷”核心区,被称为“合肥版中关村”。

高新区全景

综合实力迅速增长 国家高企十年增加1700家

2022年9月28日,小林日用品有限公司在合肥高新区举办了绿色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奠基仪式,成为日本小林制药株式会社与合肥高新区“联姻”十年结出的又一成果。“我们是2012年落户合肥高新区的,十年间销售额增长了150%,产量增长了360%,现有生产基地产能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再次与合肥高新区签约,新增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预计达产后产能会增加4.1倍。”合肥小林日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湊修司说,这十年,不仅感受到高新区对企业热情的服务,也亲眼见证了高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包括生命健康等在内的新兴产业在高新区发展的迅猛势头,“这也增强了企业增加投资的信心。”

统计数字显示,十年来,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迅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337亿元增长到2021年1252.7亿元,年均增长15.7%。规上工业总产值从790亿元增加至2200亿元,年均增长12.1%。税收收入从42.77亿元增长到248.7亿元,年均增长21.5%。据统计,合肥高新区用全市1.1%的土地,实现了全市11%的GDP和19.8%的税收。

全区市场主体从8000家净增到7.6万家,年均增长近3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302家增加到2000家,上市企业从14家增加到34家。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75件,专利申请授权数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十年来,合肥高新区全面加强党建,率先成立全省首家孵化器党委、互联网企业党委、自贸区党建联盟,组建党组织1100余个,在册党员超2万名。该区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药等战新产业,推动成立7个产业链党委,构建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党建引领格局,成为首批“全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园区”和“安徽省园区智慧党建工作试点单位”。高新区还成立63个小区党组织,实现住宅小区党组织全覆盖,以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

十年来,高新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抢抓自贸区先行先试机遇,推进制度创新,获得省市赋权526项。同时,获批股权激励和分红试点,在全省首创区域经济大脑,实施领航企业家培养工程,成立全国高新区首家企业家大学。高新区还建成全国首个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合肥国际人才城和安徽首个“外国专家服务之家”。2021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2.3亿美元,是2012年的4.8倍,年均增长高达19.1%。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最新排名中,合肥高新区仅次于中关村、苏州工业园、上海张江,位列全国第四。

高新区合肥软件园

形成高能级创新生态 成为“合肥版中关村”

合肥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人将其称为“合肥版中关村”。而在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合肥分中心主任张冲亚看来,与北京中关村培育形成热带雨林式的双创体系一样,合肥高新区也探索出了一条“科学-技术-创新-产业”的内生发展之路,形成了如今高能级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成为全国范围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世界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世界第一款重组亚单位新冠疫苗、国内首创毫米波芯片、应用于北京冬奥的全色激光显示“雪如意”,再加上“墨子号”量子实验卫星、“质子刀”“嫦娥钢”、原子力显微镜……十年来,合肥高新区重大创新成果层出不穷,战略科技力量也显著增强,量子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高新校区一期建成投用,深空探测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等重点研发机构落地投用,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的企业共计77家,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位居全国第二位。

为了促进成果转化,合肥高新区建立了“引导性股权投资+政府基金+社会资本+风险投资+产业化专项基金”五位一体的多元化创业投融资体系,已聚集股权投资基金210余支,资金规模约2800亿元,全区孵化器面积从不到50万平方米增至550余万平方米。如今,园区几乎每月都会有国家重大专项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发布成果,每周都会有科技型企业发布创新产品,每天都有一家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设立……

与北京中关村孕育众多高科技企业一样,“合肥版中关村”里培育出一大批头部颈部企业,包括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逆变器企业阳光电源、技术全球持续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科大讯飞、出货量全球前列的可穿戴设备企业华米科技、国内第一家光刻机上市企业芯碁微装、国内首台空中交互呈像技术企业东超科技、国内芯片制造EDA龙头全芯智造、全国最大网络货运企业维天运通……据统计,高新区已经培育超千家高成长性企业、260家卡脖子技术企业、4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目前,高新区已经集聚合肥人工智能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1500余家,合肥集成电路国家战新产业集群企业约260家,光伏产业和大健康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另外,高新区还率先布局展量子信息、空天信息等未来产业,成为全国范围的引领者。

在十年如一日的创新创业中,合肥高新区也形成了“尊重人才、敢于冒险、重视创新、勇闯新途”的创新文化。张冲亚说,曾经放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句话,放到如今的合肥高新区同样适用,“那就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产业报国的奉献精神’。”

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

打造现代化科技新城 王咀湖区渐成“最强大脑”

漫步在位于合肥高新区核心位置、生态优美的王咀湖四周,湖的南侧是中国科大先研院、量子创新院等创新机构。东边有大型商业综合体、酒店、住宅区,还有2023年4月正式开放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湖的西面是2022年9月开始投入试运行的合肥高新区新的政务服务中心,以及人才公寓等。王咀湖北侧,则是高新区重点打造的中央商务区CBD,部分业态将于2023年上半年投用,将打造集商业、酒店、会议等于一体的城市会客厅……

由长宁大道、望江西路、石莲南路、彩虹路合围而成的王咀湖区,形似人的大脑。十年来,王咀湖周边逐渐建立起了集政务中心、孵化基地、高新企业、高端研发机构、住宅、文化、教育、医疗、商业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新城”,让这片区域成为高新区的“最强大脑”,同时也是高层次人才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如今,在生态优美的王咀湖周边一公里内,有15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载体,25个国家级研发机构,667户高新技术企业,4523家企业,其中有5家上市企业。

“最强大脑”王咀湖

王咀湖区是高新区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合肥高新区建设发展局副局长谷小山表示,高新区始终坚持产业创新发展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按照世界领先园区的建设发展目标,逐渐走出了一条全新的 “科技城模式”。未来,高新区将继续依托自身优质的生活、产业、自然、人文环境,秉持“筑境-聚人-营城-兴业”的城市发展逻辑,打造科技城2.0版 “公园里的科技城”。

目前,高新区已经形成“七纵六横”路网结构,全区建成道路总里程278公里,轨道交通2号线、4号线建成运营。教育方面,高新区名校战略成效显著,中加国际学校、合肥六中高新中学、中国科大附中高新中学等投入使用,形成“7中学+14小学+35幼儿园”的学校布局。医疗健康方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西院)建成投入使用,形成“2所三级甲等医院+5个卫生服务中心+2个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服务布局。

合肥高新区还获批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编制全国首个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制定首个全国开发区双碳工作方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79%。

王咀湖风光

瞄准“世界领先” 打造未来产业“试验田”

创新永无止境,合肥高新区依然将奋力前行。2022年10月10日,华夏合肥高新REIT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全国第五个国家级高新区产业园REITs,发行规模15.33亿元,获评“2022年度最受REITs市场关注产业园区5强”,并排名第一。这标志着合肥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发行基础设施REITs的省会城市,也为合肥高新区增添了新的创新成果。

华夏合肥高新REIT上市仪式

就在不久前的2022年9月24日,《合肥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行动方案》正式发布。按照方案,合肥高新区将以建设未来产业创新改革试验区为核心,实施八大“领先行动”,构筑“1+3+X”未来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在局部领域率先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到2035年基本建成“世界量子中心”,实现从国内领跑到世界领先。

“今天的合肥高新区,已经是创新力量澎湃激荡、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市日新月异、百姓宜居宜业的发展热土,吸引着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的汇聚。” 合肥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陆平表示,面向未来,高新区将勇担国家使命,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用实际行动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项磊)

来源:安徽经济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