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开发区坚持“产业发展高端化、产城融合一体化、园区发展集约化”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逐步完善创新体制,加大引进创新人才力度,努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开发区企业先后与上海交大、上海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江南大学、中电十四所等2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拥有院士工作站1个。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拥有省、市级研发机构32家,新增省级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新产品共24项,授权专利300余件。
坚持招商引资与招商引智相结合。坚持从产业发展深层次和长远发展考虑,以项目引进带动人才引进,以人才引进提升项目质量,从工业项目招商逐步过渡到与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企业总部招商并重,出台了《池州开发区高端服务业孵化园扶持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招商引智办法,通过实施税收财政优惠政策、生产要素创新扶持等办法,引进了一批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开拓型、创造型、领军型的项目和人才。投资15亿元的1.5万吨二期电子铜箔项目开工时间由7月提前到4月16日,该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装备及检验、检测设备,可生产8μm—105μm各种高精度电子铜箔,项目达产达效后将成为全国单个规模最大的电子铜箔生产供应商;引进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投资5亿元的安芯电子科技项目2条高级GPP生产线已投产,填补省内空白,TVS芯片生产线正在进行试生产,今年计划实现销售5000万元以上并启动封装线项目建设;投资19.8亿元的福泰动力发动机项目计划10月底投入试生产,主要产品5万台V63.0汽油发动机、15万台V63.0柴油发动机、20万台四缸机均为企业自主研发产品。伴随着这些高科技含量项目的落户建设,汪良恩、丁士启、蒋辉、王斌、温珍荻等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来到开发区扎根创业。
坚持产学研合作与自主研发相结合。2012年区内9家企业分别与合工大、安农大、江南大学、池州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颐和新能源公司是中国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双方在新型节能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等新能源和节能领域开展紧密型长期产学研合作。公司先后成功实施12个科研开发项目,研制10种新产品,实际应用于生产的科研项目10项,新产品、新工艺成果转化率达100%,共累计开发新产品3个系列共22个品种,3个系列产品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今年以来,光伏产业遭遇寒冬,公司致力于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转型升级,已自主研发了航空静变电源及船舶智能化节能微电网系统并成功与中航工业集团网信公司达成供销合作意向。京奥制冷是中国制冷学会团体会员和“上海节能协会”研究会员单位,荣获多项国家专利,其中“高温多功能地源热泵中央空调”荣获国务院专家小组认证的“国际领先、国内先进”殊荣。目前该公司与中科院专家合作,已完成行车轨道记录仪产品的开发工作;龙格装饰材料、英派科技、扬帆微电机等一批企业通过瞄准先进技术,借助于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自身的研发能力。截至2013年6月底,开发区共拥有省、市级研发机构32家。
坚持培育创新主体与科技成果转化相结合。积极利用财政、税务政策鼓励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主体并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12年,恒毅设备获得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后,公司加大新产品开发,其自主研发的“新型高效率智能化砼衬砌全自动液压钢模台车”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及安徽省重点新产品,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进入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物资采购库。以创新主体培育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再以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反哺创新主体的壮大,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互动。2012年,开发区管委会为颐和、勤上、旭豪等企业担保融资8000多万元;颐和新能源、天品堂等4家企业争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400万元;为扬帆微电机、旭豪机械等3公司争取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20万元。同时京奥制冷“JAMSR-J100高温多功能连续式水源热泵机组”、颐和新能源“1MW光伏并网逆变控制系统”两个产品被列入2012年安徽省重点新产品计划;欧霖机电“分体式齿轮减速轮毂电机”、英派科技“PET节能膜”等四个产品被列入2012年安徽省新产品名单;九华机械 “手拉葫芦”入选2012年安徽省名牌产品名单。
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开发区认真落实自主创新各项政策,定期主动与国税、地税等部门沟通配合,进一步推进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风险。严格落实《关于加快全市工业经济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引导企业注重研发,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专利、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新产品等申报力度,鼓励区内企业依靠科技创新避开低水平恶性竞争,占领市场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定价权,化解能源、原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保证了足够的利润空间和现金流,企业抵抗风险能力也不断得到提升。上半年,开发区规模工业用电量2.9亿千瓦时,增长9.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4.2%,环比逐月提高。18家规模工业企业的产值增速超过20%,其中颐和新能源、恒生科技、五洋电力等9家高新技术企业增长30%以上;铜冠铜箔、圣享智能等5家企业净增产值4.06亿元,对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为8.1%。上半年,规模工业利润总额1.03亿元,增长74.4%;实现利税2.14亿元,增长35.8%;企业亏损面同比下降2.9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