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龙头企业”带发展,全市百亿元企业达11户;搭建创新服务平台,国字号企业技术中心跃居全国省会之首;“招商引资”促改革,落户合肥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7家……一项项政策、一个个数据、一次次成就,合肥在“坚持创新引领 推进转型升级”上的努力有目共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的转型发展,正在带领这座城市乘风破浪往前行。
抓创新
近年来,合肥市通过建设全市小微企业“1+13+X”网络化服务体系,鼓励绿地集团等大型企业利用自有资源建立小微企业服务中心。并通过创立全市中小企业服务大厅,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同时,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品牌质量战略,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0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1位。
创业福地 成功申报国家“双创示范”城市
为创业者打造“投资沃土”,才能滋养“创业福地”。
针对企业年关融资难问题,合肥市在今年年初及时出台 “帮扶十条”,设立4亿元 “转贷基金”。仅上半年,为41户困难企业提供担保4.8亿元,为30户企业落实贷款3.1亿元;累计提供周转资金2.5亿元,34户企业成功续贷。
今年5月,合肥市加入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城市行列,经过三轮激烈角逐,合肥最终以第6名的成绩入选,获得中央财政9亿元资金支持。
信息惠民 年内主城区将实现WiFi全覆盖
同样,在信息惠民政策上,合肥的投入也是“从不手软”。
为了鼓励小微企业创新“互联网+”模式,全市全面推进“翔计划”工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免费为小微企业提供网络营销业务等服务。记者日前从合肥市经信委了解到,今年启动实施的“宽带合肥”工程,正在持续推进公共场所WIFI免费接入,年内将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促转型
转型升级,靠的是主导产业的思路变革。
近年来,通过招龙头、引配套、强链条,合肥市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联宝、江汽、格力、海尔、联合利华、美的、荣事达、日立建机等超100亿企业达11户。产业配套体系逐步形成,家电、装备、汽车等主导产业本地平均配套率达到60%。
招商引资 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7家
转型发展不停歇,改革创新不止步。
在成功引进京东方6代线过程中,市政府通过30亿元定向增发,带动资本市场145亿元投资,开创了政府引导资金推动产业发展新模式。在重组原赛维(合肥)过程中,市政府通过先收购再转让的方式,成功引入四川通威接盘并全面恢复产能。
在引进联宝项目中,合肥出口加工区复制了上海自贸区14项通关政策,为联宝发展营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2014年,合肥市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大项目达38个,落户合肥的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7家。
能源“双控” 获省政府1100万元表彰奖励
目前,“低碳生活”模式在市民间蔚然成风,全市企业也掀起了节能新高潮。
近几年,合肥市将淘汰落后产能、防治大气污染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化工企业全部实现“退城进园”,马(合)钢公司、晋煤新能源等企业搬迁转型工作已启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GDP能耗下降任务,被评为全省“节能综合性示范城市”,获省政府1100万元奖励。
谋发展
产业扶持 为新兴产业“量身定制”政策
围绕新型工业化、小微企业、产业升级、光伏语音产业发展等方面,合肥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工业发展政策体系,成为合肥市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据初步统计,2006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兑现工业企业“真金白银”超100亿元,为工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仅今年1-6月份,兑现市级工业专项资金4亿元,受惠企业620户。
出台的“1+3+5” 产业扶持政策中,工业政策是五大产业政策中最早设立的,经过近十年的运作,已经产生了品牌效应。市政府每年设立7.5亿元工业专项,采取产业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突出对大项目、技术改造、小微企业融资、技术创新、节能减排、信息消费等重点领域扶持。
另外,对于一些新兴产业,通过“量身定制”的方式单独出台专项政策。比如,光伏产业,设立4000万元专项资金;语音产业,部、省、市按照1:1:3比例,每年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集成电路产业,设立两个半导体基金,同时给予一些普惠制政策。
晨报记者 刘梅梅 实习生 郭秋维
数字说话
1-8月份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71.7亿元
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国、全省5.6个和3.2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1195.56亿元,同比增长5.6%
全市工业投资1387.3亿元,同比增长8.2%
其中技术改造950.9亿元,同比增长9.7%
工业投资总量居省会城市第5位
1-7月份
工业增加值总量居省会城市第9位
增速居省会城市第2位、中部第1位
全省首位度达23.4%,比去年同期提升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