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获悉,文化部正式批准包括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在内的2个文化产业示范园为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标志着蚌埠市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诞生。蚌埠乃至安徽省文化产业平添了一块极有“显示度”的金字招牌和发展平台。
回望蚌埠文化产业走过的轨迹,“老题新做”、“小题大做”、“借题发挥”、“无中生有”是最值得总结的典型落笔。“借力民间资本,蚌埠已然走出一条文化价值传承与商业价值开发齐歌共舞的路子。”蚌埠市委书记周春雨感慨说。
【掐中穴位】
高站位启动文化引擎
在安徽蚌埠,异军突起的文化产业是最近三四年的热词。
无论是几年前提出的“文化摇篮、帝王故里、歌舞之乡、山水城市”的城市定位,还是新近形成的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四个板块,文化都是连通项目与区域发展定位的重要元素。
这在蚌埠市文广新局局长袁政眼里,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把文化产业作为结构调整来谋划、作为支柱性产业来培育,“历史上前所未有”。更为重要的是,蚌埠用一系列具体措施和行动,支撑着这项战略性工作不断深入推进——
自2011年起,相继出台《蚌埠市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蚌埠市“十二五”文化产业规划》、《关于加快发展蚌埠市文化产业的报告》等若干文件,为该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确立文化产业为该市五大重点产业之一,设立专项资金,从财税、用地、人才等多方面进行扶持,建立起完善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率先在安徽省建立“市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库”,对项目实施动态管理,把文化项目发展纳入政绩考核;
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发展;
为确保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顺利推进,四大班子负责同志领衔成为项目的“调度者”与“后勤员”,县处级干部也分别领受到相应的责任书;
……
在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层次提升中,蚌埠凭借如此这般的文化站位和文化自觉,抢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一路向前。
【活经通络】
快准狠打出“融合牌”
植根文化沃土,蚌埠市的文化产业以迅雷之势不断释放着发展张力。花鼓灯嘉年华、森禾现代花卉产业园、湖上升明月、大明文化园、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星宇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华玉博园……这些或利用历史留存的文化根基,或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或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转化”而成的文化产业“引爆点”,都彰显出蚌埠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之姿。
在文化部四个月前形成的蚌埠文化产业调研报告中,“蚌埠文化产业融合性发展的自觉性已经走在全国前面”成为共识。调研组认为,文化与旅游、生态、科技、农业的深度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的巧妙嫁接,造就了文化产业发展独特的“蚌埠现象”;蚌埠以产业融合推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以创新助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堪称中西部地区地级市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案例。
蚌埠市长白金明坦言,“融合之路”让蚌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全市人民及党委政府对文化的自信越来越强,对文化的自觉也越来越强。短短三四年,蚌埠的文化产业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从配角变成了主角。
有数据显示,2012年,蚌埠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1.16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2013年,蚌埠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0多个亿,占GDP比重5%;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产值198亿元,增长25%。2011—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增加值、增幅、占GDP比重三项数据在安徽省排名大幅前移。
如今,蚌埠文化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日益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新兴第四产业”已成为蚌埠文化产业的新标签。
【强筋壮骨】
举全力擦亮“金招牌”
日前,随着第五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公布,蚌埠文化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这个被认为有特色、定位准、可持续、有后劲的产业,要如何擦亮这块“国字号”的金招牌?
“对蚌埠而言,入围国家级本是件水到渠成的事。”说这话的是蚌埠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勇勇。他认为,以张公湖、龙子湖、双墩遗址为核心集聚区构筑起来的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在创建国家级园区之前,就已经自我加压地担起了“引领皖北、带动安徽、影响中部地区”的重任。
记者在一份有关该园区发展的报告中找到了佐证。首先从范围看,该园区东起高铁南站外联凤阳;南靠黄山路直接合徐高速;西抱天河邻淮河;北跨淮河连宁洛高速等区域,辐射带动优势明显。其次从规模看,总面积55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已经聚集了1000多家文化企业,其中包括4个国家AAAA景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产业发展的“蚌埠现象”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广泛。最后从产业体系看,该园区已经形成了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出版印刷业、文化娱乐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等八大门类为主的产业板块,产业结构完整,互维度高。
“但是,晋升国家级这件事,对蚌埠来说,既是荣誉也是压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王勇勇坦言,荣誉和机遇缘于“国家级”,挑战和压力也缘于“国家级”,“蚌埠不但要有‘国家级’的牌子,更要有‘国家级’的品质。”
事实上,自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进入国家级公示阶段之日起,围绕打造提升国家级品质的问题就被不断抛出:如何拉伸既有成熟板块的产业链,一如既往地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如何谋划一批项目不“吃老本”,在现有基础上更进一步?如何优化发展环境、完备人才体系,为园区发展保驾护航?如何构建一个功能完备、分工协作的组织架构,来当园区的勤务兵和服务员?如何总结、宣传、推广蚌埠的园区经验,让“蚌埠现象”辐射周边、带动中部?
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蚌埠将继续举全市之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变。因为,“文化产业对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和拉动效应明显增强的优势正在蚌埠加速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