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栋古民居,让人十分震撼。湖上升明月,一步一景,值得期待。”虽然尚未开园,许多蚌埠市民提前目睹了古民居博览园的风采。近年来,众多文化产业项目“井喷”而出,以张公湖、龙子湖、双墩遗址为核心集聚区构筑起来的蚌埠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成功跻身国家级示范园区以来,被确定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大禹文化产业园区规划总面积55平方公里,东起蚌埠高铁南站外联凤阳,南靠黄山路直接合徐高速,西抱天河邻淮河,北跨淮河直通宁洛高速等区域。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大禹文化产业园区通过市场手段盘活文化资源,打造了花鼓灯嘉年华、大明文化园、中华玉博园等一批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除了开发特色资源,大禹文化产业园区还寻求文化产业与其他领域的宽度融合,基本形成了“五大融合”,即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金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合,这五方面相互影响、相互驱动,推动蚌埠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我市通过出台一系列文件来引导、扶持、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并从财政、税收、投融资、规划和土地、工商管理、人才等多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开辟绿色通道,创造优良环境。经过多年持续推进发展,园区形成了皖北地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安徽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影响中部地区,面向全国延伸,辐射带动效应明显。
“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区以主导产业为龙头,带动关联产业加快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国文化产业领域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文化部命名决定充分肯定了我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举措。
园区快速发展,呈现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三个集聚区,即以张公湖(张公山风景区)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龙子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双墩遗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辐射和带动效应明显,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为我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目前,园区聚集了1000多家文化企业,其中包括4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了文化创意业、动漫游戏产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出版印刷业、文化娱乐业、传媒广告业、文博会展业等八大门类为主的产业板块。
五年来,我市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税收、投资等指标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二,占全市GDP比重超过5%,居全省第一,已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全市文化法人单位达3411家,同比增长22.3%。
如今,打开蚌埠地图,诸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如棋子般,布局在东、西、北三个方向,并涵盖城南,蚌埠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蚌埠市文化产业亮点纷呈,在全市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市将全面提升大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作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全国知名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硬件设施,朝着“建设皖北领先、省内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的目标稳步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