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宿马园区泰盛纸业生产车间,一个个6吨重的纸团通过自动化流水作业线,摇身变为一包包包装精美的生活用纸。“多亏了园区包保专员胡斌帮忙联系招聘,及时解决了春节后公司近百名工人的用工缺口!”泰盛(宿州)生活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国富感激地说。
泰盛纸业是众多受益于宿马园区改作风优环境的企业中的一家。近期,宿马园区全面贯彻省市“一改两为五做到”部署,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要求,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企业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分类施策,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作风的持续改善、环境的持续优化,推动园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规范工作行为和服务标准。宿马园区依托安徽政务服务网、“皖事通”APP,进一步增加网上办理事项,引导办事人网上申请、办理,推行“不见面审批”。所有办理事项全部录入安徽政务服务网,实现一网办理,群众在家里电脑或者手机上就可以办理业务。今年以来,办件2608件,办结率100% 。有效归集自助设备。园区开辟自主办理服务区,设置了专门服务通道,自助服务区实行7×24小时不打烊服务,配置1台智能机器人,负责答复办事人员关于窗口位置、业务情况等方面的咨询;配备8台电脑,供群众免费上网办理业务(目前窗口业务全部都可在安徽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另外,税务部门配置3台自助机,方便群众自主打印、领取发票。精简审批环节和事项。园区全面落实“最多跑一次”规定,实现“不见面审批”。对于企业确需线下现场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有效利用微信、网络、电话等方式,多渠道实行预约办理,统筹分配企业办事间隔,减少办事人员现场滞留时间。对涉及疫情防控必需、群众生活必需及其他重要国计民生的事项,审批部门开辟应急审批绿色通道,一事一议,即来即办。
分类施策精准服务。分状态服务。园区将工业项目分为签约、在建、竣工、投产四种状态类型,实施普惠性帮扶和差异化帮扶相结合。针对新签约项目,着重做好行政审批手续、用地指标等落地要素保障;针对在建项目,着重做好设备采购、工程进度等建设要素保障;针对竣工项目,着重做好设备进场、水电气等投产要素保障;针对投产项目,着重做好融资、招工、市场等发展要素保障。分类别服务。将工业项目分为标准化厂房和用地项目两大类,标准化厂房项目着重服务进场装修、进度审计及其他要素保障。用地项目着重服务土地征迁、用地指标及其他要素保障。分产业服务。针对园区绿色食品、智能制造、绿色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园区探索实施“链长制”“群长制”,由园区领导担任主导产业链的“链长”、产业集群的“群主”,带领各自所在的招商小组和项目服务小组,帮产业延链补链,并同步解决建设运营问题,实现纵向横向、线上线下协调联动的服务市场主体机制。
创新服务机制。每家企业一名红管家,补上服务断点。园区制定《宿马园区项目网格包保服务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党员特别是县处级以上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已为160个重点项目逐一配备管家。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县处级领导、一支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着力解决项目统筹、部门协作、跟踪督办等事项,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园区组建14个项目包保小组,开展“亮身份、强服务、作表率”系列活动。一周一集体会诊,解决服务难点。秉持“有问题当面解决、小问题组内解决、难点问题集体解决、重大问题专组解决”原则,每周一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项目调度会议,园区班子同志和14个包保小组组长集体“会诊”,各小组汇报直奔需要集体解决的难点问题。一个政策一个专班,畅通服务堵点。在园区经济发展部设立政策兑现服务办公室,负责上级支持政策和园区本级支持政策解读和兑现。今年以来,共解决融资10950万元,帮助5家企业兑现各类资金745.1万元。
打造服务平台,畅通服务渠道。拓宽产业承接平台。园区加大主导产业承接力度,建成了绿色食品、智能制造、绿色造纸三大主导产业平台约1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做强投融资服务平台。园区设立投资担保公司、30多亿元资金池,帮助入园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此外,每年定期举行银企对接会,建立健全投融资体系。畅通招工服务平台。线上通过宿马招工APP、网站等方式,线下招工小组入企对接、下村宣传,常态化保障企业用工需求。今年以来,各包保小组深入企业调研300多次,帮助拟上市企业皖创环保、智能终端产业园装修企业、中鹰纸业、笃舜智能装备等企业协调解决物流运输、用工用地等要素保障问题40余个。
“能现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通过项目包保或‘四送一服’平台跟踪调度,并对办理问题回头看,对市场主体反映强烈、久拖未决的问题进行专项调度,及时解决企业难题,帮助企业做好做大做强。”宿马现代产业园区管委会四送一服办公室主任、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刘正春表示,将严格按照省市“一改两为五做到”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优化营商环境“十做到”“十严禁”要求,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坚持把群众的呼声、企业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以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服务企业,切实当好企业的服务员。(记者:陈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