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一个区域的崛起,必然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从什么样的高度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安徽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作出了全面解答。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对照《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文化系统围绕实现2016年阶段性目标,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宏伟愿景细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方面。
“八个强”,关乎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关乎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关乎产业转型的文化动力,关乎美好安徽的对外形象。
如何撬动“八个强”?如何实现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安徽的实践是,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以一个个群众赞同、市场认可的品牌项目,来牵引带动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产生良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效应。
擦亮“好人安徽”品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创作生产演艺和影视品牌,提升徽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打造“农民文化乐园”品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新路径;扶持重点文化改革发展示范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壮大文化力量……安徽,正努力打造文化改革深化版和文化发展升级版,走出一条独具徽风皖韵、体现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之路。
擦亮“好人安徽”道德品牌 凝聚兴皖富民的精神力量
—道德建设从“安徽好人”到“好人安徽”,从“好人好报”到“好人效应”,风成化习,果行育德,道德群像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风向标
在全国坐标:
截至9月,安徽866人入选“中国好人榜”,连续六年全国第一;10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道德建设的“安徽现象”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更强不起来。文化强省,首先强在凝聚人心的精神力量。 “践行核心价值打造好人安徽”主题实践活动,礼敬时代楷模,弘扬凡人善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江淮大地生根。
3月27日,安徽好人馆迎来了第一批观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信步走进,聚精会神地参观。“安徽好人馆搞得挺好,据我所知是全国第一家,这是安徽道德教育的创造创新。 ”刘云山说。
安徽好人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络绎不绝的观众涌进好人馆。他们倾听、凝视,思索、感动,近距离感受好人的精神世界,收获温暖和力量。在每一张灿烂的笑脸里,每一个温暖的故事里,每一句感人的话语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活地呈现在每一位观众面前。
和好人相聚,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以好人相称,感受人生的朴实和温馨。目前,已有866名皖人当选中国好人,一个个普通的名字,镌刻了安徽人的精神史诗,铸就了安徽人的道德海拔。
“中国好人榜”开评6年来,安徽每年皆居榜首。为什么是安徽?为什么江淮大地上“好人”层出不穷?
安徽,这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原文化、淮河文化、徽文化三大文化圈源远流长,孕育出江淮大地的淳朴民风,累积了崇德向善的文化底蕴。近年来,我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倾力打造“好人安徽”品牌,“中国好人安徽多”成为新时期江淮大地的精神标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安徽好人的思想根基和内在支撑,不断涌现的安徽好人,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实践者、生动传播者、最有说服力的检验者。 ”省文明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当时真没想是自家的孩子还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想着赶紧救人……”5月28日,合肥师范学院逸夫教学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全国道德模范、大义父亲胡文传面对500多名师生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道德看似无形,实则有着磅礴的力量。对于师生们来说,今天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昂颖说。
“安徽好人大舞台”文艺演出、“德耀江淮—安徽省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道德模范进校园”活动、社区道德讲堂……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的宣讲,拉近了道德模范、中国好人与普通群众的距离。最美人物身上的最美精神,生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如春雨润物无声。
一个好人带动一群人,一群好人影响一座城。当我们身边的好人越来越多,社会上的正能量就会越来越强大。
在铜陵市狮子山区立新社区的服务大厅,“社区好人”的照片和事迹挂在光荣榜上,成为小区里一道亮丽风景。省、市、县三级道德典型评选,前后衔接,层层选拔,榜样带动,群星璀璨。截至5月,市、县共评选产生道德典型6890人,形成巨大的道德推动力和辐射效应。
嗓门洪亮、笑声爽朗的傅强,是“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之一,被称为“公益达人”。 15年来,他无偿献血的总量超过了12个成年人体内的血液总量。在他的倡导下,安徽省首个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正式组建。由一个人做好事到一群人做好事,目前,全省共有165位“中国好人”成立了自己的爱心团队,带动12万多名志愿者奉献社会。
8月初,连续坚持21年的“安徽好人”评选,在“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个类别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勤俭节约”类型。节俭就在身边,点滴都是美德。低碳、环保、节能的“安徽好人”,正带动身边更多人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好人身上的正能量需要传扬和放大,好人身上的正能量也需要得到褒奖和呵护。
“我挺喜欢现在这份工作。 ”7月初,记者在安徽好人馆面试志愿讲解员的现场,见到了全国道德模范周传金的身影。去年,合肥市蜀山区向周传金伸出“橄榄枝”,希望他加入家乡的城管队伍,周传金欣然应允。自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帮助127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解决了住房、工作、上学问题。
2013年11月25日,安徽首个专门资助帮扶生产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公募性基金会—安徽道德建设基金会揭牌成立。截至今年7月,该基金会募集资金790万元,200余位道德楷模获得资助。
“去年通过道德信贷从银行贷了15万元,今年年底就会把贷款还清。”信义兄妹张仁强说。在替去世的大哥还清120万元的欠债之后,信义兄妹做起了养殖,创业初期遇到了资金周转困难。省文明办得知情况后,仅用3天就帮助张仁强兄妹把“道德信贷”的贷款办好了。目前,全省380位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获得道德信贷总额约3000万元。
声名远播的“安徽好人”现象,正转化为全社会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安徽”品牌,促进优秀道德文化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凝聚起兴皖富民的强大力量。
打造演艺和影视品牌 创作徽派烙印的时代精品
—选题立意注重挖掘徽文化的时代价值,艺术创作注重创新求变,文艺精品打造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
黄梅戏《小乔初嫁》、话剧《徽商传奇》、电视纪录片《大黄山》等8部作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黄梅戏《风雨丽人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黄梅戏《雷雨》和《徽州往事》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和文华剧目奖;徽剧《惊魂记》和黄梅戏《半个月亮》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文艺精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区域文化影响力、传播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文化强省,呼唤更多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广、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35年过去了,小平同志的殷殷嘱托,犹在耳畔。 7月11日,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旅游局共同指导,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电影故事片《邓小平在黄山》正式开机。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这部影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安徽广播电视台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我们将艺术地再现一代伟人与一座名山的故事,生动阐释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思想。
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影视作品是一个重要渠道。今年年初,纪录片《大黄山》在央视热播,在春节旅游市场掀起了一波黄山旅游热。春节黄金周期间,黄山接待中外游客近14万人,同比翻一番。
由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大黄山》是2013年我省重点打造的影视品牌之一。以“全国一流”为定位,以“特色鲜明、经久不衰、影响广泛”为目标,从2013年开始,我省每年倾力打造十大演艺和十大影视品牌。
一流品牌,意味着徽风皖韵与时代特征相融合,意味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意味着市场和专家都认可、票房和评奖双丰收。
“这是运用新理念、新视角和新技术,对黄山的一次重新发现。”黄山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李忠认为,纪录片《大黄山》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国际一流的航拍技术,将黄山美景呈现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遵循了“中国故事、国际表达”的理念,叙事方式和叙事语言很有感染力。
黄山脚下的徽文化是我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打响“徽”字牌,一直是安徽文艺人的责任与追求。
提起徽文化,我们总喜欢用“博大精深”这个词来形容。这个词固然不错,但从艺术传播角度看,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不能太庞杂,要鲜明而有个性。安徽演艺集团董事长张居淮介绍说,“本着这一理念,我们在全新打造的话剧《徽商传奇》中,着力挖掘和阐发徽文化中蕴含的‘诚信为本、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的时代价值。 ”
“有声有色,有滋有味,用短短一部话剧,让人看懂徽文化的精髓,难能可贵。”国家一级编剧、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冯俐评价道。自去年12月首演以来,《徽商传奇》在全国巡演20多场,上座率达80%。
黄梅戏是安徽又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唱腔、艺术特点的基础上,如何贴近当代观众的口味和需求,积极创新求变,使这个古老的艺术剧种焕发新的活力,成为摆在安徽戏曲人面前的一道课题。
“用一种亦唱、亦歌、亦舞的生活化表现方式,还原了一个来自民间的温婉善良又深明大义的女性形象,讲述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救民于水火’的故事。 ”谈到新编黄梅大戏《小乔初嫁》,《中国戏剧》杂志主编赓续华“点赞”道。
“讲故事不亚于电影,乐感不亚于音乐剧,思辨性不亚于话剧。 ”观看黄梅戏《徽州往事》后,省文联主席季宇兴奋地说。戏曲也时尚,这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希望在《徽州往事》创作上所要达到的效果。为此,编创团队在舞美、音乐、表演上融入了优秀影视剧中的艺术元素,使全剧既有黄梅韵味又有现代张力。
一改黄梅戏囿于才子佳人、儿女情长的传统戏路,《半个月亮》在黄梅戏舞台上首次表现抗日战争题材,描写战争中人性的复杂,令人眼前一亮。 “悠扬婉转的皖南民歌《送郎歌》,将抗日题材、安徽元素和黄梅质地巧妙地融为一体。”中国艺术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徐培成点评道。
艺术贵在创新,艺术作品生产管理机制同样贵在创新。省委宣传部按照“动态管理、滚动开发、梯次推进、持续打造”的思路,创新精品生产资金投入机制和科学管理机制,有效调动了各市县谋精品、创精品的积极性。
一流品牌源于一流创作。在充分发挥我省艺术家智慧力量的同时,生产创作单位引智借力,以一流阵容打造精品力作。电视剧《生活启示录》编剧由金牌编剧王丽萍担任,她创作的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深受观众喜爱,版权成功输往海外;文旅演出《宏村阿菊》请来了意大利知名导演,请来了美国、俄罗斯的特技表演团队,请来了承担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演出舞台机械设计及制作的加拿大公司……
千锤百炼,方得一流作品。在选题立意、剧情展开、唱段唱腔、舞美服饰、灯光音效等环节,主创团队们数易其稿、精益求精。 《小乔初嫁》《徽州往事》《半个月亮》《宏村阿菊》等剧目在演出过程中,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热心观众的意见建议,精雕细琢后的作品,表现力和感染力均有新提升。
辛勤耕耘的安徽文艺人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不久前揭晓的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名单上,我省有8部作品入围,获奖数量与北京、广东等省市并列第三位,省委宣传部还获得了“组织工作奖”。
文坛艺苑,处处春风吹拂。春风里流动着的徽风皖韵,正激荡出最优美的和谐音符、最豪迈的奋进之曲!
打造农民文化乐园品牌 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大餐
—文化惠民从“有”到“优”,文化阵地从“建起来”到“转起来”,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迈向均等化标准化
为国家制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提供了生动样本,作出探路贡献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强省的鲜明价值取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有待编织一张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现代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
想上网冲浪去文化站,看电视不再“雪花飞舞”,想读书看报到农家书屋……从2007年开始,乡镇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相继纳入全省民生工程“大盘子”;到2012年,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三项文化惠民工程实现全覆盖。
一个个文化阵地在广大城乡拔地而起、免费开放,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同时,城乡失衡、标准不一,内容单薄、利用率低,资源分散、各管一摊,重建轻管、可持续性差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如何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如何激活基层文化阵地,让基层群众不仅能享“免费午餐”,更畅享“文化盛宴”?
2013年6月,我省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以农民文化乐园为主要载体,在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率先展开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
一年多来,农民文化乐园已由当初的一个概念轮廓变成实实在在的思想文化阵地。前不久,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杨志今来皖就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他充分肯定了我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做法,认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能像城里人一样散步、跳舞、看书、看戏、看电影、听讲座,这不就是建在农村的城市公园吗?”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的周世铸老人笑呵呵地说。这个村的农民文化乐园,是由当地“周家老屋”翻新建设的一个徽派特色小建筑群,依山而建,古色古香。 “我们把乐园放在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中心村,方便四邻八乡的群众前来。选址上,不另起炉灶,以改扩建为主,充分利用闲置的老屋、校舍,并整合教育、体育、科技等相关民生工程的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何颂冰介绍说。
“这里有传道解惑的讲堂,走进来,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这里有宽敞明亮的礼堂,走进来,议大事、唱大戏、办喜事……”这是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宣传委员姜小飞自编的农民文化乐园解说词。立足于打造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建设主要阵地、新时期广大农民群众精神家园,农民文化乐园在功能定位上实施“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化配备—综合文体广场,讲堂和礼堂,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村史村情墙、乡风民俗墙、崇德尚贤墙和美好家园墙。
政府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文化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从群众需求出发,我省在顶层设计上细化、实化了农民文化乐园八项标准服务:保证每个中心村一年看1场大戏;免费提供10套以上电视节目;免费提供4套以上广播节目;保证群众平均每个月看1场质量较高的电影,新片50%以上;推进农村公共图书服务一体化,使每个农家书屋拥有基本藏书1500册、流动图书300册,报纸10种、流动期刊30种;提供便捷的上网服务;各项活动开展一年一表清、群众早知道;定期举办党的理论和形势政策、道德文明、致富技能等培训和讲座。
“以前农家书屋常常铁将军把门,现在好了,一进书屋,就有人招呼。 ”淮北市相山区郭王村村民陈美英高兴地说。为了解决公共文化设施重建轻管、重硬件轻运行等问题,省里组织编写了《农民文化乐园操作手册》,明确具体管理标准和要求;规定每个乐园配备1名专职、2名兼职管理人员,确保事情有人做、设施有人管、活动有人办;探索建立群众需求征集、服务评价反馈等机制,让群众全过程参与、全方位共享。
家庭实用技术培训班、儿童暑期防溺水培训班、表彰好媳妇活动、乡村舞蹈大赛……今年以来,临泉县杨桥镇刘大村农民文化乐园举办了8项活动。 “关键靠能人。 ”村书记刘子良介绍说,在党员孙秀真的带动下,村民们组建了舞蹈队,不管有啥活动,她们都能到台上“秀一段”。前段时间,省里来的大学生义务培训农业技术近一个月,“村民们拉着他们不让走”。
“繁荣乡村文化,既要将‘送’文化制度化常态化,鼓励和引导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流动;又要深‘种’文化,培育乡土能人,搞活民间艺术,真正让农民唱主角。 ”何颂冰介绍说,前不久,省文化部门启动了“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工作,让优秀文化馆(站)与100个农民文化乐园结成对子,对乡村文化骨干进行点单式教学和帮带式辅导,努力形成“培育一批、激活一片、带动一方”的良好效应。
今年,省级农民文化乐园试点范围扩大到100个,覆盖全省16个市。 “我们将继续鼓励各地大胆探索,努力把乐园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样板工程、全国一流文化品牌。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打造文化企业和园区品牌 铸造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文化市场主体从“五朵金花”到“百花齐放”,文化业态从“传统”到“数字”,文化产业迈向集约化规模化
新闻出版业2013年总体经济规模综合排名全国第八位,较2012年上升一位;安徽出版集团连续六年当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连续五年入围全国文化企业30强
文化强省,必是文化产业强省。提高文化软实力,必有产业硬实力来支撑。
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铿锵步伐,我省文化产业“破茧而出”,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环境下逆势上扬,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2013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4.95亿元,占GDP比重4.44%,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转型发展的新动力。
“提升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离不开文化市场主体的壮大。”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办公室主任董庆介绍说,近两年来,宣传文化系统在简政放权、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方面出真招、举实措、破瓶颈,充分激发和调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
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十大文化改革发展示范企业、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三项重量级评选,引导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品牌企业和园区集聚,安徽的文化“硅谷”呼之欲出,一批文化“小巨人”茁壮成长。
一边是文化创意企业“为钱发愁”,一边是金融机构面对文化产业蛋糕“无从下口”,这是文化产业项目融资难的真实写照。今年8月,省委宣传部与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战略牵手”,我省文化与金融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不仅将在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还将开展文化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文化产业专业融资担保机制,搭建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交易平台,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安徽路径”。
财政奖补资金发放不看企业性质,着重考核其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采购项目,国有民营“同台竞技”;由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建设的文化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和国家级的,给予100万元至200万元奖励……“真金白银”的扶持举措让民营文化企业家们倍感振奋,影星银幕公司董事长高松柏高兴地说:“前几年,我们感到文化产业的春天来了。现在,我要说,民营文化企业的春天来了。 ”
“以前,提到安徽文化产业,第一印象是出版、发行、报业、广电、演艺‘五朵金花’。现在是百花齐放,除了五大集团,还有科大讯飞、影星银幕、经纶文化等一批‘响当当’的中小企业。”长期关注安徽文化发展的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副司长孙若风说。
在孙若风的眼里,这两年安徽文化产业不仅“明星企业”多了,文化业态也更“时尚”更“新锐”了。
“走过铅与火,跨过光与电,当下就是要拥抱数与网。 ”在7月举行的安徽新媒体集团揭牌仪式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徐东平饱含激情地说。面对数字化信息化浪潮,安徽传媒人主动求变,在全国率先成立新媒体集团。全新组建的新媒体集团将在手机报、移动互联网应用、多媒体数据库、网络音视频、公共平台自媒体建设、电子出版等领域“大展拳脚”,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新路径。
点上一杯清茶,坐在舒适的沙发上读书,倦了闻闻花香,看看工艺瓷器;周末到文化沙龙,听听知名作家的人生感悟;爱好写作的朋友还可以体验即时印刷的神奇,只需十几分钟,属于自己的作品集便可问世……这个文化味十足的地方就是全新改造的三孝口新华书店。三孝口书店的重新开业,是破解实体书店生存困境的创新之举。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说,集团一手抓传统门店的转型升级,做大主业“蛋糕”;一手抓终身教育服务、现代物流等新兴业态,培育、开辟全新的产业“蓝海”。
马年春晚,伴着《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声,北京女孩大萌子和父亲的30年合照打动了无数观众。最近,大萌子把她的故事放在了“时光流影”网站上,利用平台的自出版功能,做了一本书,给家人留作纪念。聊“时光”、晒“时光”、写“时光”……“时光流影”上线半年来,吸引一批知名人士和企业机构入驻,目前,平台注册用户已近10万人,日点击量5万多次,日上传图片数万张。 “传统出版业正经历着从纸质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早转身、早创新、早主动。”安徽出版集团董事长王亚非介绍说,经过时间积淀,平台将拥有庞大的内容资源,从而为线上线下出版提供支撑。
“文化与科技的每一次激情碰撞,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8月8日举行的省属文化企业集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签约仪式上兴奋地说,给文化产品插上语音的翅膀,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次我们与出版、发行和广电集团合作打造的智能“语音云”客厅、幼儿互动教育等项目,将在业内起到标杆示范效应。
“推动科技与文化、科技与艺术融合发展,将是中科大未来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上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表示,将推动科研力量与安徽文化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造更多引领行业发展、具有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文化科技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