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切换
新闻
合肥高新区成为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5
02/11
13:20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高新区)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工作日前通过了环境保护部、商务部、科技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现场验收,成为中西部首批、安徽省首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专家组认为:合肥高新区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导,以建设低碳型、创新型和生态型的高科技园区为目标,突出政府推进、企业主体和公众参与的创建机制,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的高端低碳发展和生态化改造,形成了先进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公共安全等富有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园区坚持发展循环经济,通过机制创新,实施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集成利用和生态修复工程等,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园区生态工业建设经验和成效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绿”出来的山水天堂

合肥高新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和合肥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西部组团的核心区域。

记者在合肥高新区看到,园区以建设绿色宜居的现代化西部组团中心为契机,依托独有的“一山两湖”优势,通过“王咀湖、柏堰湖生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人工湖综合治理”和“大蜀山森林公园扩容”等项目,打造湿地公园,改善区内水环境,充分发挥湖库生态效应,以高起点规划引领园区环境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推动区域内自然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合肥高新区舍弃优质商业用地,将大蜀山森林公园面积扩大5400亩,达到1.3万亩。同时在园区内持续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使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36平米。全区已建成公园4个、游园16处、集中绿地61处,垂直绿化约12公里,道路绿化41条,高压走廊景观带约7公里。走进合肥高新区,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绿”出来的山水天堂。

生态工业园建设大幅提升环境质量

合肥高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建设低碳型园区方面,园区按照“中科智城、江淮硅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要求,在企业减排、金太阳工程、低碳建筑、低碳交通和低碳生活方面多管齐下,建立“低碳生态俱乐部”,大力发展低碳高端产业,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构建起现代化生态产业体系,推进区域内工业向“高质量、高速度、高效益、低污染、生态化”方向发展。

记者了解到,合肥高新区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实施“金太阳工程”,通过在20栋屋顶18万平方米面积上装配13.58兆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万吨;合肥天源热电有限公司污泥焚烧项目投入运行,年焚烧污泥量可达8.5万吨,有效缓解合肥市污泥处理方式单一对环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压力;利用地源热泵等先进科技,打造“创新大厦”、“两淮豪生酒店”等节能建筑典范,推广建筑节能理念;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通过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等方式实施能源消耗结构替代方案,从根本上降低园区工业企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产生和排放。

统计数字显示,2011年,合肥高新区人均工业增加值为22.80万元/人,高于国家标准要求50%以上;物质减量与循环方面,合肥高新区通过发展高附加值新型产业,淘汰落后工艺,逐步减小园区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程度。2011年,合肥高新区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仅为1.18吨/万元,大大低于国家标准8吨/万元要求;污染物控制方面,合肥高新区通过强化源头控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确保园区工业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危险废物全部送资质单位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方位覆盖,2011年,园区单位工业增加值COD排放量为0.035千克/万元,仅为国家标准的3%。

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使合肥高新区内的主要水体斑鸠堰河、王咀湖和柏堰湖水质近年来的恶化情况得到遏制,并且呈逐步好转态势,水质已基本达到合肥市“河长制”考核目标要求的地表水环境功能规划要求。园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良好,近年来,合肥高新区空气优良天数持续保持合肥市领先水平。

自2008年正式启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以来,合肥高新区坚持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工业原理为指导,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通过建立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通过不断努力,园区在推进工业共生、物质循环、创新环境管理模式、加强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了创建目标,区内特色产业链条逐步完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整体环境质量不断提升,天蓝、地绿、水净、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园区已初步建成。截至2011年年底,合肥高新区26项经济环境指标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标准要求。在经济发展方面,合肥高新区全面优于国家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要求,部分指标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让企业成为创建的主角

合肥高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发展循环经济,园区企业付出了很多努力。创建工业示范园企业是主角,合肥高新区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能动作用,积极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合肥高新区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园区电子信息系统(含污染源电子地图)为两大抓手,通过政策手段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在财政上给予支持。截至目前,园区内重点企业均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另一方面,企业污染源电子地图系统将过去分散的环保信息系统加以整合,实现了企业信息的高度集约化,环保执法部门可以随时调阅企业的环境电子信息档案,提高了环境执法效率。

目前,合肥高新区有6家企业投保环境责任保险,38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100余家企业完成ISO14000认证,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率100%。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企业逐步主动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力度,已经建成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的先进示范引领企业,这不仅提升了合肥高新区的环境质量,更成为园区未来生态建设的长久动力。

构建创新型园区 实现高端发展

在建设创新型园区方面,合肥高新区始终认为创新是园区发展的命脉。成立了以园区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省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创建专家顾问组,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编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细化建设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明确了生态工业园区创建“要做到与引进高新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相结合;要做到与区域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要做到与生态保护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的理念。同时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积极探索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机制,率先在全省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重点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推广工作及与重点服务业签订“环保行政服务合同”。

合肥高新区在拥有众多孵化器及创新平台的同时,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与人才,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合作,近年来建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产业园等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聚集机构。

其中,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是合肥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基地、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基地、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地。研究院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总面积38.5万平方米,投资约30亿元,建成后可容纳5000名工程硕士、工程博士,将成为集教学、科研及应用于一体的高端科研机构。

创新产业园是合肥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的重大成果。项目总占地552亩,总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总投资38.5亿元,是目前安徽省内最大的产业创新平台,吸引了包括量子通信、深圳腾讯、完美世界、思科、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在内的205家企业入驻,入驻率超过90%,入驻企业注册资金达到22.6亿元。项目主要由科研集群基地、科技咨询基地、孵化器、加速器及公共服务中心等组成,是集创新创业、设计、咨询、评估、研发、商务、产品展示、行政办公等公共服务复合功能为一体的高档次、生态型的大型现代创新产业平台。据悉,英国《自然》杂志发布的中国科研城市“TOP10”中,合肥市基础研究实力排名升至全国第三。

在企业层面,合肥高新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环保产业园”建设。园区内拥有格力电器、大陆轮胎、科大讯飞等一大批国内外技术领先企业。园区依托美亚光电、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龙头企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信息技术应用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光伏产业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环保产业基地等,选择基础优越、优势明显、节能环保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清洁型、循环型、生态型支柱产业,积极打造环保产业园,形成一批绿色低碳、经济效益好、辐射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源头优化产业结构。

园区企业积极在环保方面寻求技术创新与发展,如大陆轮胎建成废水零排放系及氧化硅回收再利用系统,格力电器等家电企业建成锡渣回收再利用系统,科大讯飞的智能语音技术让合肥市被冠以“语音谷”之称誉。企业通过在环保方面的创新发展,真正做到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实施“补链招商” 构建特色产业链

据合肥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在“补链招商”、创建特色产业链构方面成效明显。合肥高新区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的同时,深入推进自主创新、绿色发展与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机融合,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注重绿色环保。

针对主导生态链缺损部分,合肥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进关键补链项目,把工业链发展成生态链。如围绕光伏产业构建的硅片—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的光伏产业链,引进了晶澳、3M、中建材等项目,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推广使用新能源。2010年12月2日,合肥高新区入选国家首批金太阳工程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工程装机容量 52.71兆瓦,年发电量6052万kWh,年节约标准煤约2.2万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7万吨。此外,合肥高新区办公大楼、酒店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和住宅小区光导照明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国内均具有示范引领效应。

合肥高新区还着力构建静脉产业链,创新搭建固体废弃物发布交易平台。在废弃物代谢利用方面,为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的目标,安徽省首家城市污泥焚烧项目在园区内的天源热电建成投运,日处理污泥量可达240吨,年焚烧污泥量可达8.5万吨。污泥焚烧项目缓解了合肥市因污泥处理方式单一,对环境带来二次污染等多方压力,实现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结合园区内拥有众多家电生产企业的特点,合肥高新区积极融入全市范围内的废弃物代谢链条中,依托安徽广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家电拆解项目,对废弃家电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再利用,实现了园区家电制造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开展“绿色招商” 优化经济结构

合肥高新区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制定环境准入细则,严把企业绿色环保关,对于不符合高新区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即使是投资规模超亿元的大项目,也一律拒之门外,打造独具魅力的“绿色招商”名片。近年来,园区环保部门拒批项目20多个,其中1亿元以上投资项目两个。

在绿色招商的基础上,合肥高新区实施了“重点企业发展计划”,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着力打造以格力、美的、合肥三洋等为代表的千亿家电产业集群,以长安汽车、日本NSK等为代表的汽车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了“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孵化培育了200家年产值过亿元的“科技小巨人”,打造以晶澳、阳光电源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以科大讯飞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量子通信、美亚光电为代表的公共安全产业集群;以五星东方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以安科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随着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壮大,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占全区GDP总量比例持续提升。截至2013年年底,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350家,占全市50%;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1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试点企业4家;经认定的软件企业255家,占全省62%;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0%。

合肥高新区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区域整体定位,推动区域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互动发展,引导企业提高资源和能源运用效率。

以“数字环保”打造“平安高新区”

合肥高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环境安全是保障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平安高新区”是必须坚守的底线。

合肥高新区通过建立“数字环保”管理模式,维护环境安全。具体工作包括打造一支精炼的环境管理队伍,建设一个高端数字化的环境管理平台,创新环境监管模式,落实“两高”司法解释,严厉打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

通过强化环境监管手段,合肥高新区不断完善园区污染源电子监控系统,全力打造“数字环保”管理模式,在园区逐步建成涵盖在线监控、业务协同、移动执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模拟及预测、数据中心、污染源普查数据应用以及公众服务网站在内的数字环保体系。同时,创新监管模式,开展环保错时检查、企业互查、区域互查,加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积极践行群众路线,提升园区公众环境意识,通过有奖举报等综合手段,坚持“环保为民生,群众利益无小事”理念,从源头预防环境安全事件发生。

合肥高新区环保分局自成立以来,能力建设、队伍建设、管理水平不断加强,打造了一支业务水平过硬、专业技能过强的队伍,并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表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